0%

-
兩萬五千裡長征走過哪些省
-
八次戰役戰斗譜寫戰爭奇跡
-
六次重要會議挽救黨和紅軍
-
編者按:1934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西、甘肅一帶進行戰略轉移,開創了此前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戰略遠征,使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大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紅一方面軍
起止時間: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歷 時: 1年 起止地點: 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陝西吳起鎮 經過省份: 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
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紅二方面軍
起止時間: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歷 時: 11個月 起止地點: 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將台堡 經過省份: 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
甘肅、陝西8省紅四方面軍
起止時間: 1935年3月—1936年10月 歷 時: 1年零7個月 起止地點: 川陝革命根據地—甘肅會寧 經過省份: 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 紅二十五面軍
起止時間: 1934年11月—1935年9月 歷 時: 10個月 起止地點: 河南羅山縣何家沖—陝西延川縣永平鎮 經過省份: 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 -
編者按: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的長征路上,四路紅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共進行戰役戰斗600余次,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其中,有8次戰役戰斗堪稱經典。
湘江戰役
時 間: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地 點: 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湘江兩岸 兵力對比: 中央紅軍8.6萬余人 VS 蔣介石嫡系
部隊及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戰 況: 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
銳減至3萬余人, 遭遇有史以來最為
慘重的損失, 但突破國民黨軍重兵把
守的第四道封鎖線, 粉碎蔣介石將紅
軍殲滅於湘江、漓水以東地區的企圖。獨樹鎮戰斗
時 間: 1934年11月26日 地 點: 河南方城縣獨樹鎮一帶 兵力對比: 紅二十五軍第223、224、225團 VS
國民黨軍第40軍115旅、第40騎兵團戰 況: 前有圍堵,后有追兵,地形極為不利,
天氣極端惡劣,戰前毫無准備,紅軍以
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將生死置之度外
的犧牲精神,廣大指戰員與敵人血拼肉
搏,最終突破重圍,繼續踏上長征路。四渡赤水
時 間: 1935年初,為期三個多月 地 點: 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
赤水河一帶兵力對比: 中央紅軍3萬多 VS 國民黨軍40多萬 戰 況: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 採取機動靈活的
戰略戰術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 縱橫
馳騁於40萬敵軍叢中, 在運動中創造
戰機 。紅軍歷經大小40余次戰斗, 擺脫
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創造以弱勝強的
奇跡, 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
動局面。1960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問
中國時, 毛澤東指出四渡赤水是他軍事
生涯的“得意之筆”。強渡大渡河
時 間: 1935年5月24日、25日間 地 點: 安順場 戰 況: 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率“十七勇士”
在槍林彈雨中,以一條木船從安順場渡
河,在國民黨軍視為天險的大渡河防線
上,撕開一個缺口,為紅軍沿大渡河兩
岸夾河北上奪佔瀘定橋創造有利條件。飛奪瀘定橋
時 間: 1935年5月29日 地 點: 安順場 戰 況: 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火力,奪佔
鐵索橋。隨后,紅軍后續部隊攻佔
瀘定城,打開中央紅軍北上通道。包座戰斗
時 間: 1935年8月29日—31日 戰 況: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右路軍發起
包座戰斗,克服人馬勞頓、飢寒交迫的
困難,採取“圍點打援”戰法,勝利攻
佔包座,粉碎了敵人把紅軍逼回草地的
企圖,為實現中共中央的北上戰略方針
創造有利條件。吳起鎮戰斗
時 間: 1935年10月21日 戰 況: 為打退尾追紅軍陝甘支隊的國民黨軍騎
兵部隊,毛澤東決定主動出擊“砍掉這
個尾巴”,彭德懷具體部署和指揮 。中
央紅軍在吳起鎮殲敵1個團,擊潰另3
個團, 迫使國民黨軍停止追擊。烏蒙山回旋戰
時 間: 1936年二三月間 戰 況: 紅二、紅六軍團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
進行一系列機動作戰。在一個多月時
間裡克服天氣惡劣、糧食缺乏的困難,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歷經大小數
十戰,往來馳騁,轉戰上千裡。這一
戰與四渡赤水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使紅二、紅六軍團最終以較小的代價
擺脫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從絕境中
求得生存。 -
編者按:長征中,中共中央及各路紅軍召開數十次重要會議。這些會議,確保了紅軍的生存和長征的最后勝利,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偉大轉折的思想軌跡。其中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扎西會議、苟壩會議等6次會議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
通道會議
時 間: 1934年12月12日 地 點: 湖南通道縣城 范 圍: 中共中央 主要議題: 著重討論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 會議決策: 毛澤東再次建議放棄原定計劃,改向
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避免進入
敵人的包圍圈,得到大多數與會人員
認可,史稱“通道轉兵”。黎平會議
時 間: 1934年12月18日 地 點: 貴州黎平縣 范 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主要議題: 討論紅軍的行軍路線問題。 會議決策: 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確定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方針。猴場會議
時 間: 1935年1月1日 地 點: 貴州瓮安縣猴場鎮 范 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主要議題: 毛澤東重申紅軍應在川黔邊地區先以
遵義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會議決策: 作出《關於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
指出:“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
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
做報告。”遵義會議
時 間: 1935年1月15日—17日 地 點: 貴州遵義 范 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主要議題: 檢閱在反對五次“圍剿”中與西征中
軍事指揮上的經驗與教訓。會議決策: 改組中央軍事指揮機構,取消李德
和博古的軍事指揮權,由毛澤東參
與軍事指揮。扎西會議
時 間: 1935年2月5日—9日期間 地 點: 在雲南威信縣水田寨、大河灘、扎西
鎮先后召開3次會議, 統稱扎西會議范 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主要議題: 傳達並討論由張聞天起草的
《遵義會議決議》。會議決策: 通過《遵義會議決議》,決定由張聞
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完成遵義會
議關於調整常委分工的決定﹔通過中
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 “圍剿”的總結決
議和經驗教訓決議大綱。苟壩會議
時 間: 1935年3月10日、11日、12日 地 點: 貴州遵義縣楓香鎮苟壩村 范 圍: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擴大會議 主要議題: 討論紅一軍團關於攻打打鼓新場的建議。 討論情況: 多數人贊同,毛澤東堅決表示反對,當晚
毛澤東找周恩來進一步解釋反對的理由。會議決策: 3月11日早,經周恩來提議繼續開會討
論攻打打鼓新場問題。3月12日,張聞
天在苟壩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
定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
的三人軍事小組,完成了遵義會議關於
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任務。資料來源: 新華社
解放日報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長征記》責任編輯: 楊文全 設 計: 王帥 制 作: 張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