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長河裡,無數英烈前仆后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他們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構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我們推出《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題,充分報道英烈人物英勇獻身光輝事跡和畢生奮斗崇高精神,充分報道妥善保護英烈紀念設施感人故事,充分報道英烈后人良好家風和英烈家鄉發展變化。
鄧惠中,1904年出生在四川岳池,原名張惠中、張若蘭。16歲時,鄧惠中與鄧福謙(中共早期黨員)結了婚。出於對丈夫鄧福謙的敬仰和深情,她改名為鄧惠中。1930年,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考入了岳池女子師范學校。1938年丈夫鄧福謙去延安后,她孤身一人帶著三個孩子白天教書,晚上辦農村夜校。她經常利用教師和校長的身份,在走家串戶時進行抗日宣傳,她還組織了婦女抗敵后援會,團結進步群眾一起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詳細】
劉國鋕,四川瀘州人,1921年出生於當地名門望族,1939年高中畢業后就讀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1940年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劉國鋕從昆明到重慶找黨組織,被介紹給中共南方局青年組的劉光,從此他就在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以四川省銀行經濟研究所資料室工作人員的公開職業作掩護開展工作。1945年加入民盟后,他積極參加並組織青年抗日民主活動。【詳細】
林杰,又名林學田,1918年出生於山東黃縣(現龍口市)歐頭於家村一戶農民家庭。1941年,日本侵略者加緊在中國搜刮掠奪,1942年,他說服雙親,辭別妻兒,投身抗日戰爭。林杰參加革命后,先后在北海獨立團、黃縣公安局、黃縣武裝部等處工作。1944年,林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詳細】
楊伯愷,1894年出生於四川省營山縣駱市鄉楊家壩。1919年,通過吳玉章同志聯系,楊伯愷以勤工儉學赴法國留學。1922年,楊伯愷加入旅歐共青團組織,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3月,楊伯愷回到上海,積極向群眾作反帝愛國宣傳,后黨中央調派楊伯愷到四川協助吳玉章等在重慶創辦中法大學,任教務長。1926年2月中共重慶地委成立,楊伯愷任教育委員會委員。【詳細】
於淵,1893年出生於四川遂寧射洪縣於家壩村,他驍勇善戰,謀略過人。在川軍楊森部時,以“戰將”聞名。北伐戰爭開始,於淵擁護國共合作,並在楊闇公、吳玉章等人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思想。1926年8月,朱德到楊森部開展工作,其間二人交往密切,於淵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詳細】
彭雪楓,1907年生於河南省鎮平縣。大革命時期,彭雪楓在黨的影響教育下,接受了馬列主義,開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輝斗爭歷程。1932年9月上旬,紅三軍團師長郭炳生企圖挾所屬第五團叛變投敵。時任師政委的彭雪楓僅帶隨行武裝潛行北上追了5天,將全體指戰員帶回來與主力會合,因此榮獲“紅星獎章”。【詳細】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8月出生於雲南平彝(今富源縣)。1918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歷任排長、營長。1929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1師151旅旅長。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98師副師長。先后參加了鄂西會戰,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戰役,屢立戰功。后升任第79軍軍長。【詳細】
黃魂原名符權重,1903年出生於瓊山石橋鄉,家中排行老二。在符方標家裡,記者看到黃魂唯一的一張“遺照”。照片中的黃魂儀表堂堂、濃眉大眼、鼻梁筆挺,相當威武。其實這並不是他本人的遺像,而是依照他弟弟符權貴的照片臨摹的。符方標介紹,1922年黃魂考進瓊山中學讀書后,受革命思想熏陶,更加活躍,是學生領袖之一,經常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貼標語、發傳單和演講,大力宣傳革命,揭露反動軍閥互相勾結、瓜分瓊崖的陰謀和罪行。【詳細】
林基路,原名林為梁,1916年出生於廣東省台山縣都斛圩大綱村。1928年,考入新創辦的任遠中學。在任遠中學求學期間,林基路勤奮好學,因品學兼優被選為全校學生會主席,並擔任校刊《駱駝》主編,經常針對時弊發表有獨特見解的政論文章。1934年,林基路赴日本東京,進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詳細】
朱程,1910年生,1929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6期,1930年在國民黨軍德州教導隊任見習教官時,因參與反對蔣介石的活動被捕入獄。1931年出獄后,朱程回平陽,受共產黨人影響,接受革命思想。后在津浦鐵路警察行政督察總署和護路大隊任中隊長時,曾秘密協助浙南中共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建立聯絡點,籌措槍支彈藥。1934年,朱程赴日本入東京鐵道學院學習。1937年5月,離畢業還有兩個月,為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他毅然回國,到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任教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