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形成的共識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1937年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開端,二者之間即為局部抗戰。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具有統一性。從中日兩方面來看,14年的抗日戰爭都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性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性抗戰是局部抗戰歷史的繼續和發展。另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性抗戰又具有重大差別。這種差別的突出表現,就是七七事變前后中日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具有實質性變化,國共兩黨轉變為合作抗日,標志著全國團結抗戰的形成,全民族抗戰的真正實現。
中國共產黨發起並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証。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中國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有過積極表現,以后在共產黨的努力下,也始終不曾放下抗戰的旗幟,對國家、民族有功,值得贊揚。但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單純由政府和軍隊的抗戰,不能充分依靠並發動民眾的力量去抗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盡量保存實力和依賴外援。
1、全民族抗戰中,中共軍隊為打敗日本侵略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僅東北抗聯就有70多位團級以上的干部在抗戰中壯烈犧牲。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傷亡61萬人。
2、造成人們對中共將領群體認識的缺失與失真的原因有很多,如抗戰中犧牲的許多中共部隊高級軍官,本來與國民黨軍隊將領級別相當,但並沒有被授予同等的軍銜。再如,當時中共部隊在軍銜上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制度和管理體系。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授予軍銜時,對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共將領僅僅追認為烈士,並沒有進行軍銜上的追加。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華中建立了遼闊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東北、華南,一直到海南島,建立了廣闊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敵后戰場的發展壯大,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逐漸成為主戰場,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重要因素,為贏得全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實踐証明,抗日游擊戰爭是在敵后戰場發揮人民軍隊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的最好的作戰形式。進入相持階段后,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民主根據地鞏固擴大,在戰略上造成對日本重點佔領的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敵后戰場的發展壯大,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也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正如有學者指出:“處於強敵包圍形勢下的敵后戰場,如果共產黨軍隊不作戰、不苦斗、不流血,是一天也‘游’不下去、一天都‘坐’不住的。”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亞洲主戰場,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犧牲最大。據不完全估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高達3500萬,經濟社會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中國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主要兵力,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同盟國在其他戰場的作戰。日本是軸心國第二大勢力,陸軍的2/3都部署在中國大陸。如果沒有中國不計代價的持久抗戰,二戰的炮火可能還會再持續幾年。
長摁指紋,參與分享。
您是第位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