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細數黨代會的歷史細節

解密:“一大”中央局選舉 是誰沒投陳獨秀的票?

李  穎
2012年11月07日09: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編者按:歷史上多少驚濤駭浪,往往涌起於看似平靜的會議桌旁。在中國共產黨90余年的歷史中,已召開過17次黨的代表大會。黨代會召開的時間間隔,從建黨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1次,再到黨的十二大后固定為每5年一次,黨代會的地址,從上海、廣州、武漢,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這種時空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從小到大、從幼稚到成熟的光輝歷程。黨代會是黨的發展歷程中標志性的事件。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的前夕,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正在各地熱銷的《黨代會現場:99個歷史深處的細節》(黨建讀物出版社)一書的作者李穎博士,再為我們解密黨代會生動的歷史細節。

細節二:一大中央局選舉,有一人沒投陳獨秀的票

一大最后一天會議進行中央局選舉時,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劉仁靜是這樣回憶的:

“當時是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的。當唱票人念到李漢俊的名字時,董必武馬上就問:‘是誰選的?’我說:‘是我選的。’董必武就沒有吭聲。1923年李漢俊到北京時,我去看他,他對我在‘一大’上投他一票,還表示感謝。在1923年或1924年我碰到蔡和森時,蔡對我說,‘一大’時我選李漢俊有歷史意義,因為那時選舉好像事先有默契,選誰每人心中都有數。”

從劉仁靜的回憶來看,中央領導機構3位領導人的選舉似乎事先規定了候選人。從董必武的驚問來看,很可能這是所有選票中唯一未按事先約定投的一票,如果不是出於對有人越軌的極大驚異以及對李漢俊的個人好感,董必武大概不會忘掉無記名投票的基本要求,忍不住當場查問起來。

現在看來,劉仁靜投了自己在一大上的主要爭論對象李漢俊一票,首先說明劉仁靜是個有個性、有主見的書生,看到李漢俊有學問有貢獻,不免惺惺相惜。同時,這一票也說明劉仁靜襟懷坦白,爭論時對事不對人,即使對事而言,在他心目中也完全是同志間的正常討論。劉仁靜之子、劉仁靜傳記作者劉威立對此評論道:

“總的看,這一票投者無意,聞者有心,后來似乎成為大會的花絮流傳。幾年后蔡和森還開玩笑地說這票有歷史意義,這雖然過甚其詞,卻也折射出當年選舉的一些特色。無論當年醞釀候選人名單的具體過程如何,張國燾個人當時顯然還不具有使選票高度集中的威望與能力,所以當他后來與代表們逐個商談時,勢必要借馬林的權威來說服人。在這種情況下,劉仁靜的自由的一票,在笑談中被提到政治高度,被說成有歷史意義,亦即被用以証明中國共產黨即使在剛誕生時對共產國際也並非唯命是從,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選舉是否根據馬林的意見規定了候選人,並由張國燾在選舉之前與大家做說服工作呢?陳獨秀后來在南京監獄中與濮清泉的一段談話,似乎可以作為印証:

“據陳獨秀告訴我,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因事留在廣東,沒有參加,之所以要他當總書記,是第三國際根據列寧的意見,派一個荷蘭人馬林來中國轉達的。說是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走上政治舞台,黨的總書記一職,要找一個有名望的人,號召力要大點。實際是否如此,我不敢肯定,陳既這樣說過,我就如實地把它寫出來。”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