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王如鬆:將生態文明建設深深融入到“四個建設”之中

2012年12月18日13: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18日電 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管的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於12月18日上午在京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討會”,來自首都理論界及全國各地的上百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士王如鬆說,十八大報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科學發展的信心,以及對生態文明的信心。十八大報告中有39次提到生態,15次提到生態文明,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地融入和全面地貫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五位一體是科學發展觀的升華,是社會自然生態系統的整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淨化。報告將生態的內涵從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生產關系、消費行為、體制機制、上層建筑和思想意識高度,上升到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穿針引線、合縱連橫的高度,標志著中華民族生態振興的轉折點。

王如鬆說,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建設中生產和消費的物態文明,政治建設中組織和管理的體制文明,文化建設中知識和智慧的認知文明,以及社會建設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態文明。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中生產、流通、消費、還原、調控活動,以及資源、市場、環境、政策和科技的生態關系,把傳統單目標的物態經濟轉變為生態經濟,利潤經濟轉變為福祉經濟,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通過生命周期設計和生命周期管理,將條塊分割的傳統產業合縱連橫為生產、服務、生態建設一體化的復合生態體系。生態文明融入政治建設,就是要處理好制度建設中眼前和長遠、局部和整體、效率和公平、分合和整合的生態關系,引入生態學的循環反饋和協同整合機制,把環境和經濟、計劃和市場對立的二元論轉變為五位一體的融合論,促進區域與區域、城市和鄉村、社會和經濟的統籌,強化和完善生態物業管理、生態佔用補償、生態績效問責和戰略環境評價等法規政策。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就是要處理好價值觀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精神信仰、行為規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局部和整體的認知文明和生態文明問題,引導生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人與自然關系的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的健康發展。生態文明融入社會建設,就是要處理好城鄉建設中自然生態涵養、生態基礎設施保障、人居環境建設和社會生態服務的系統關聯,通過符合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管理、產業生態建設、生態鎮區建設和生態文明品質提升,推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服務功能的完善和城鄉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建設融形態美、神態美、機制美、體制美和心靈美於一體的美麗家園。

王如鬆說,要真正實現把生態文明深深融入和全面貫穿到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成美麗中國和美好未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來融貫生態文明,銳意綠色發展,凝練中國特色,推進小康建設。

(責編:李晨陽、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