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周刊模板--黨史頻道--人民網

00

2
陳布雷八個子女無一國民黨 陳礫的非凡人生
  陳布雷,其8個兒女中沒有一個是國民黨員,相反竟有4個兒女是中共黨員。而在這4個的兒女中,尤以其愛女陳璉和幺兒陳礫最具傳奇色彩…﹝詳細﹞
共產黨人的英雄本色——林祥謙烈士
  “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1923年2月7日晚,武漢江岸車站站台傳出一個凜然的聲音。發出這聲巨響的,是林祥謙。林祥謙,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和工人運動先驅,抒寫了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工人階級帶有英雄本色的悲壯史詩…﹝詳細﹞
名將威猶在 抗美援朝顏伏率炮7師入朝參戰
  抗美援朝期間,顏伏同志率炮7師入朝參戰。在粉碎敵“秋季攻勢”中,他任戰役炮兵司令員,統一指揮支援五聖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部隊,協同12軍、15軍粉碎敵人向上甘嶺地區的瘋狂進攻。將在謀,兵在勇。他不住指揮所而是住在一線團隊,經常冒著危險到前沿陣地觀察敵情地形…﹝詳細﹞
"神炮"將軍趙章成:一人同時操作3門迫擊炮
  趙章成原本是馮玉祥西北軍二十六路軍中的一名迫擊炮手。1931年,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等人的領導下舉行寧都起義,趙章成隨同部隊參加了紅軍。趙章成參加紅軍時甚至還是文盲,但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戰斗經驗,他練就了一身無人能及的迫擊炮操作技術…﹝詳細﹞
現存毛澤東最早的中學作文手稿
  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唯一一篇保存下來的毛澤東中學時代的作文手稿。這是一幅毛澤東留存下來的最早、最完整的手跡,也是青年毛澤東書法藝術的見証。這,就是毛澤東在長沙一中讀書時寫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詳細﹞
章太炎寫孫中山先生的墓志銘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兩年后,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即籌劃為孫中山營建陵寢。1929年春,中山陵竣工,聳立於南京東郊鐘山之麓。墓志銘本是由章太炎執筆寫就的《祭孫公文》。然而,由於章太炎平素常常斥責蔣介石的革命不是真革命而為后者深為忌恨…﹝詳細﹞
參加俄國十月革命的中國礦工
  1915年,20歲的張川林因赤貧如洗,應征到俄國做苦工。張川林來到烏克蘭哈爾科夫附近的一家煤礦當礦工。1917年冬的一天,礦上來了一個俄國人。他用通俗易懂的俄語,深入淺出地對中國礦工進行宣傳,他說天下工人是一家。此人原來是布爾什維克黨員…﹝詳細﹞
“鼓嶺故事”背后的故事
  最近《美國夫婦的鼓嶺情緣》一文,披露了筆者留美期間,與這對美國夫婦有六年的交往。嘎登勒教授收藏百年的十幾張郵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幾十年遷徙,竟完好如初,可見其思鄉情結不渝。因郵戳確鑿,而鐵定了“kuling”原是“鼓嶺”…﹝詳細﹞
鄧小平到深圳見了誰 是否“得罪了多數”
  在深圳實地視察了幾天,不斷地同省市部分干部談話、吹風之后,在離開深圳的前一天下午,鄧小平卻拋開了原先怕“見了少數,得罪了多數”的顧慮,見了劉華清…﹝詳細﹞
解密:毛澤東引兵井岡的最終決策地
  在部隊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毛澤東想通過向南轉移,在那裡取得與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聯系。除此之外,毛澤東還想通過向湘南轉移,打聽和尋找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盡早與南下廣東的朱德部隊會合。何長工在《偉大的會師》一文中回憶說…﹝詳細﹞
粉碎敵人搶糧計劃:楊勇攻克東平 收復失地
  為粉碎敵人的搶糧計劃,收復失地,1945年5月9日,冀魯豫軍區決定組織東平戰斗,整個戰斗由時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的楊勇、參謀長曹裡懷統一指揮。主要攻佔東平,相機奪取東阿,乘勢掃除盤踞於嘉祥、濟寧、金鄉、魚台地區的偽軍及國民黨頑軍…﹝詳細﹞
新四軍戰士親歷:我參與營救飛虎隊隊員
  1943年初冬,美方得到我方的情報后,派出轟炸機襲擊武漢日軍駐地。襲擊中,美方一位中隊長駕駛的飛機,不幸被日本的防空炮擊中,這位中隊長駕駛著受傷的飛機,向我們招待所所在地大悟山飛行。他邊飛邊緊急呼叫美方設在我所的情報聯絡站電台的番號…﹝詳細﹞
解密共產國際遠東局來龍去脈
  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實行直接指導,如果說開始還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話,那麼在中共已經成長起來以后就會壓縮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自主領導革命的空間,使中國革命遭到嚴重挫折和失敗…﹝詳細﹞
馬克思說過“中國人是一袋馬鈴薯”嗎
  看到一篇題為《辛亥百年變局》的文章,有這麼一段話:“‘馬鈴薯式的生活’是馬克思所說的,他說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像麻袋裡的馬鈴薯,每一個馬鈴薯之間是沒有關系的,因為馬鈴薯都是一個一個的,不會融合在一起。孫中山講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子…﹝詳細﹞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若干問題再研究
  關於如何審視和分析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開展不平衡問題、如何認識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初期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的原因、如何評價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如何看待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不足及教訓等問題的研究,成果豐碩並為進一步研究的深化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詳細﹞
用青年人熟悉的語言和方式普及黨史文化
  我們不要把我們的“80后”、“90后”概念化,他們是充滿希望的一代,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希望和驕傲,是我們可以信賴、依賴的力量。他們確實對革命歷史和傳統缺少了解,但這個不足不是他們造成的,恰恰與我們黨史工作者工作做得不夠有關,…﹝詳細﹞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時間:2012年12月28日14:12    (責編:孫琳、王新玲)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