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開啟了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的先河。戰后,雖然制定了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日內瓦條約》,但列強仍秘密研制,尤其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在加緊制定侵略中國計劃的同時,大力發展化學武器。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軍咄咄逼人的態勢,南京國民政府的一部分人開始認識到組建自己的化學兵部隊(主要是用來防御敵人用化學武器進攻,絕不率先使用化學武器)的重要性。1932年,一支規模很小的“軍政部學兵隊”在南京成立,由李忍濤任上校隊長。
這位隊長李忍濤曾公費留美,畢業於弗吉尼亞軍校,又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德國參謀大學深造。其間,受到俞大維等賞識。李忍濤學成回國后,完成了《化學兵器》、《化學戰劑》、《化學戰術》、《化學戰防御》等教材初稿的翻譯和編寫,俞大維將這些書目轉給何應欽,何按“國防機要”處理程序進呈給蔣介石過目。
在落實新建“化學兵種”會議上,張治中主張隸屬黃埔軍校系統,俞大維則力主保密,最后決定直屬軍政部,隱去“化”字,稱軍政部學兵隊(擴編后稱學兵總隊),任李忍濤為上校隊長。1932年2月8日,這支部隊在南京花露崗妙悟律院成立時,隻有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的規模),但這支隊伍成立后即與新辦的雷電學校、航空署、教導總隊同被國民黨並稱為“鞏固國防的新興力量”。部隊成立后隨即招收第一期學生進行新生入伍教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軍政部學兵隊”擴充為由兩個大隊、4個高射區隊和一個特科干部教育訓練班組成的學兵總隊,相當於一個團的規模。7月11日,學兵總隊第三期學生被編成為“防毒連”,由譚坤率領馳赴河北支援二十九軍。“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李忍濤奉命部署兩個高炮連布防妙兒山,擔任三牌樓一線防空。四個高炮連開赴河南鞏縣,保護鞏縣兵工廠照常生產。入伍不久的留隊學生155人,組編為“拋射連”,加緊訓練,隨時參戰。
8月15日晨,李忍濤獲悉,日軍憑借虹口公園附近一座七層鋼筋水泥建筑(敵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揮艦炮炮擊我前線部隊,立即與江灣炮兵指揮所張發奎聯絡,建議出動化學兵隊現有有膛線的15公分“李文斯”化學拋射炮,使用爆炸彈,用電雷管齊放,一舉摧毀該據點。經批准后,李忍濤調整炮隊編制,以三個炮班一個彈藥班為一排,全隊四個排,配備“李文斯”炮12門,投入了緊張的戰前訓練。李忍濤率炮隊抵上海西郊后,發現江灣地形開闊,難以擇定陣地。李忍濤當機立斷,採取奇襲戰法:把炮位推進到距目標約2000米附近,也正是敵炮死角地帶,利用四周帶圍牆的一座花園別墅作為陣地,入夜進入陣地實施射擊。李以兩個排(六門炮)為一個齊放單位,重疊式火力配置,一一修正射角射向。午夜零時,李忍濤指揮火炮三次齊放,摧毀了敵樓。學兵隊因此一鳴驚人,李忍濤也因此被擢升為陸軍少將。
隨著戰事推移,1939年學兵總隊撤入四川整訓。在入川勘察駐訓地址時,李忍濤親率武裝學生16人,循道湘西公路,經彭水進入川南瀘納地區,最后勘定學兵總隊駐防納溪至敘永一線。這時的化學兵總隊,計有重炮兩個團、步兵兩個團(后改重炮團)和汽車營、工兵營、高炮營、通信營、特務連、搜索連、氣象隊、電艇隊、煙幕隊、軍樂隊、衛生隊、化學兵醫院等直屬單位,相當於一個軍的兵力。進駐納溪后,學兵總隊共分為三大部分:即學兵總隊、特科干部教育訓練班和防毒處。學兵總隊駐扎在納溪期間又成立了四個團,分別是炮一團、炮二團、步兵一團和步兵二團,分住在瀘州、納溪、敘永。
以學兵總隊為基礎開辦的“特科班”,其任務是吸納全國各個集團軍和軍的防毒科、師的防毒連所抽來的校級軍官訓練防毒,使用化學武器和化學戰技,結業后回原部隊的科或連,負責指揮防化化學戰。該班的首腦機關是班本部,轄學員大隊(成員由各軍種調來培訓的現任軍官組成,受訓期不同)、學生大隊(由招收的高中學生組成,受訓三年,畢業后獲同期中央軍校文憑)、練習隊(入伍生),大隊下設若干中隊,每中隊設三個區隊,區隊以下為班。當時的班主任是學兵總隊總隊長李忍濤兼任。因為是特科兵種,軍官職務軍銜比普通部隊高,如中隊(相當於連)隊長是中、少校銜,區隊(相當於排),隊長是上、中尉銜。畢業學生基本上直接分配於學兵總隊、防毒處或留在特科供職。
當時各兵科學校中,由於中央(黃埔)軍校聲譽出眾,又是蔣介石親任校長,軍校學員是嫡派嫡系,在國民黨各軍隊中受到青睞,各兵科學校師生一致要求享受中央軍校同期學員政治待遇,畢業時發中央軍校同期文憑,以取得“軍校學籍”。特科班學員也不例外,改編后的第一期學生被追認為黃埔軍校第十二期,到納溪后開辦的特科訓練班第一期相當於軍校十七期。
學兵總隊在納溪期間,為當地做了一些好事,如建設道路,派教官在學校任教,使土匪不敢再來騷擾,但兩萬余人的駐軍也給人口8萬的納溪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內部有人攻擊化學兵部隊“虛耗糧餉不打仗”。在重慶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這些人進而提出改編化學兵總隊,開赴前線的建議。李忍濤則認為,化學兵總隊是耗用了國家的糧餉,但同日軍裝備和編制所耗用的巨額軍費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抗戰時期學兵總隊的組建,增強了全國抗日武裝力量防御化學武器戰的能力,保衛了重慶免遭日軍化學武器的襲擊。
1943年,學兵總隊奉命派炮一團和炮二團參加遠征軍,在印度蘭姆伽訓練基地,學兵部隊裝備了美制重迫擊炮,每個連隊8門,並於當年10月參加了反攻緬北的戰斗。炮二團與美軍、英軍各一個團合編為“東南亞盟軍直屬旅”,攻克了緬北重鎮曼德勒。李忍濤曾赴印度公干,並慰問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官兵。在歸國途中,其座機不幸被日機擊落,李忍濤壯烈殉國。1947年,學兵總隊調離納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