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誕生在陝甘寧邊區的雙擁運動

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3年02月05日13:59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右圖為邊區人民學習擁軍公約。

  延安各地秧歌隊到楊家嶺為中央機關拜年。

  八路軍戰士為當地群眾修補房屋。

  核心提示

  今年2月,是雙擁工作開展70周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和留守部隊為渡過困難制定和實施的十大政策,大部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停止了,而雙擁運動卻走過了70個年頭,在國家建設的各個重大關頭都發揮著重大作用﹔每年舊歷正月的雙擁運動月也已經成為我黨我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由此使雙擁活動成為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元素。

  兩個《決定》開創雙擁歷史

  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啊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咱英勇的八呀路軍……許多“50、60后”人都通過電影《烈火中永生》熟悉了這首歌曲,但可能並不知道這首歌曲誕生前后的故事。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變化,蔣介石合作抗日的態度也發生變化,開始不斷制造反共磨擦事件,並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經濟封鎖,加上華北連年大旱,邊區政府、軍隊及人民的物質生活遭遇異常困難。毛澤東對困難程度的描述是:“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和當地百姓,過多考慮自身的困難,不主動或不願意幫助軍隊解決困難﹔軍隊一方則出現違反政府法令,不尊重政府,侵犯群眾利益的現象。這些現象雖然不是普遍的,但影響很大。

  為解決這些矛盾,陝甘寧邊區政府和邊區留守部隊政治部根據延安整風運動的精神,都從自身出發查找問題根源,對軍政軍民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討,並決定在陝甘寧邊區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擁軍和擁政愛民運動。1943年1月15日,邊區政府發布《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擁護軍隊的決定》,並同時公布《陝甘寧邊區擁軍公約》﹔25日,陝甘寧邊區駐軍也發布《留守兵團司令部及政治部關於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和《留守兵團擁政愛民公約》。兩個《決定》第一次將擁軍和擁政愛民作為政策明確提出,並決定將2月作為擁軍運動月和擁政愛民運動月。1943年的2月,恰是舊歷的正月,所以開展雙擁工作,就成為歡度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擁護軍隊的決定》規定的主要活動內容有十項,具體任務和目標通過《擁軍公約》全面體現:

  擁護軍隊 保衛邊區 幫助生產 參加戰爭

  軍人過往 招待殷勤 轉運傷病 愛護關心

  防奸嚴密 消息靈通 優待抗屬 建立家務

  退伍殘廢 立業成家 潛逃戰士 歸隊不差

  過年時節 慰勞有加 軍民團結 戰勝日寇

  《留守兵團司令部及政治部關於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規定的主要活動內容有十二項,具體任務和目標在《擁政愛民公約》中細化為十句話:

  服從政府法令﹔保護政府、幫助政府、尊重政府﹔愛惜公共財物﹔不侵犯群眾利益﹔借物要送還,損壞了要賠償﹔參加生產,減輕政府和人民負擔﹔幫助人民進行清潔衛生運動﹔了解民情風俗,尊重民情風俗﹔向人民宣傳,傾聽人民意見。

  選擇舊歷春節前后開展此項工作,是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民間一年一度歡樂和團聚的時候,便於地方政府組織人民群眾,對駐軍、傷病員、殘廢軍人和抗日家屬開展物質和精神慰問,也方便駐軍進村入戶開展活動。

  1943年,按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提出的“幫助抗屬及退伍軍人建立家務,使達到一般中農生活的水平”的目標要求,延安市政府開始對抗屬和退伍軍人建立登記表,針對具體情況制定幫扶生產計劃,組織村民大會或小組會進行討論,由群眾自動給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輪流幫助家庭有困難的抗屬或退伍軍人挑水、組織居民為他們打窯洞等。駐軍則開展軍民聯歡和組織訪問、拜年、送賀禮活動等,並按照《決定》和《公約》的要求,普遍開展了擁政愛民教育,並對照檢討了過去對待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錯誤觀念和行為,積極對群眾生產及抗屬和政府工作人員家屬的生產、生活進行幫助扶持,如砍柴、挑水、看病、修補房子、救濟難民。通過這些活動,軍民關系得到極大改善,軍民團結大為增進。

  雙擁活動成為自覺的群眾運動

  雙擁工作的成效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43年10月1日,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起草的《關於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政策的指示》,明確將雙擁工作納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自1940年以來為渡過困難而先后制定和實施的十大政策(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中。毛澤東還進一步指出,這十大政策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是不能分割的。也是在這個指示中,提出雙擁活動“今后每年應當於正月普遍舉行一次”。

  為落實中央的精神,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做出了《西北局關於擁政愛民及擁軍工作的決定》,對“雙擁”做出統一的部署的同時,指出:“今年的擁政愛民和擁軍運動,不僅要普遍的舉行,而且要使之更加深入,就是要更加成為部隊中和廣大人民真正自覺的群眾運動,成為廣大群眾的思想教育運動。”留守兵團政治部也在當天向所屬部隊發出《加強擁政愛民工作的指示》,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1944年的擁政愛民工作做出更加具體和明確的要求。

  為指導該項工作健康進行,朱德總司令還在1日的延安干部晚會上發表了題為《展開擁政愛民運動》的講話。9日《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擁軍工作的指示信》,提出樹立長期擁軍優抗思想的要求和今后幫助抗屬達到豐衣足食水平的方針及其7條辦法﹔對1944年擁軍月活動也作出7條具體指示,包括慰問慰勞軍隊、抗屬、退伍及傷殘軍人等。2月7日,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檢查擁政愛民及擁軍優抗工作的指示》,8日又轉發《陝甘寧邊區各旅進行擁政愛民工作的辦法》,要求“凡未徹底進行此項運動的部隊,不論正月是否過去,必須參照此種方法徹底舉行一次,切勿虎頭蛇尾。”該《辦法》主要規定了開展擁政愛民運動的3條辦法:開反省會,進行紀律大檢查,在陰歷年節軍隊要開擁政愛民大會等。與1943年的《決定》和《公約》相比,不論是陝甘寧邊區政府的擁軍辦法還是《陝甘寧邊區各旅進行擁政愛民工作的辦法》等,都更具體,操作性更強。

  1944年,陝甘寧邊區及晉西北的一些部隊,不光開展走訪群眾、幫助打掃衛生、檢查紀律等活動,還以連或排為單位,學習擁政愛民公約和古田會議決議,要求官兵以這兩個文件為依據,對照檢查自己,主動檢討自己過去的行動,做出具體整改措施,實際上是開展了一場深入的思想教育活動。延安市開展擁軍活動,第一步先召開動員會議,啟發群眾擁軍思想覺悟,檢討以往的缺點錯誤,然后組織群眾給抗屬和退伍軍人送年禮和拜年。正月裡,以區為單位組織軍民聯歡會,以鄉為單位組織抗屬和退伍軍人座談會,慶祝節日的同時還征求意見。在延安北區李村的一次座談會上,村民張鈞忠講述了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有一次,自衛軍的連長叫我抬傷兵,我沒理識這件事。又有一次抬送傷兵我也沒有去,把人家在大路上凍了一整天。還有,年時上(去年),人家都做勞軍鞋,我雖然應承了一雙,結果我沒給好好做起。自前次開反奸會,我可就開眼了,有了新認識,覺得要是沒有八路軍,這些壞人可就不得了,把咱害死還不曉得為了啥,毛主席真是咱救命恩人。從這兒,我才慢慢化開,隻有邊區才能使咱過有吃有穿的安寧日子,你看這樣的軍隊,咱還能不擁護嗎?”

  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步驟,陝甘寧邊區1944年的雙擁活動特別生動有效。1944年農歷正月的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各地,到處都掀起了雙擁活動的熱潮。延安市政府還組織起了一支300多人的市民秧歌隊,70歲高齡的吳漢章老人稱之為“第一次見過的好秧歌隊”。於是,在歡度春節的鑼鼓聲中,在慰問八路軍的行動中,人民群眾載歌載舞,唱出了“正月裡來是新春”這首膾炙人口的擁軍花鼓。

  雙擁運動深入開展並常規化

  由於雙擁工作的成效顯著,所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1945年的任務》和《1946年的工作方針》中,都把雙擁活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號召各根據地、解放區部隊要普遍地開展擁政愛民和擁軍優屬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和駐軍都分別對擁政愛民和擁軍優屬做了進一步的細化和規范,使雙擁工作就此走上常規化。

  雙擁工作的開展,極大地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解放戰爭開始后,國民黨組織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等人率25萬之眾發起了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為保証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許多中央領導主張黨中央東渡黃河,但毛主席堅決不離開延安。他認為:“哪裡群眾擁護我們,那裡就最安全。陝北人民好,地勢也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是有保証的。”事實上,在西北戰場的一年多戰斗中,為配合和支援前線,中央西北局在書記習仲勛的領導下,將邊區的男女老少都緊急動員起來,加入抬擔架、送糧草、挑水做飯、洗衣做鞋、帶路送信、救護傷員、站崗放哨的隊伍中。陝北人民以實際行動,為毛澤東的預言做了最好的回答。習仲勛在40年后,還深情地寫道:“胡宗南對陝北的重點進攻開始后,中央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立即動員和組織各級黨委、政府和一百六十多萬群眾迅速進入戰爭狀態,一切服從戰爭,男女老少都為戰爭服務。”“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有全邊區的人民竭誠至親的擁護我軍,無私無畏地支援我軍,必然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遭到滅亡。”

  新中國成立后雙擁工作隨著解放大軍的步法,走出陝甘寧邊區,走向全國,在剿匪反霸,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建設新中國的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雙擁在新時期煥發出新活力

  改革開放后,長期和平條件下如何開展雙擁活動受到挑戰。鄧小平同志強調軍民一致這個原則不能變,並親自倡導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和創建雙擁模范城(縣)活動﹔1987年6月,在佳木斯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經驗交流會,研究新時期的雙擁工作。江澤民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把加強軍政軍民團結作為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則緊緊抓住不放,從政治高度看待和處理軍政軍民關系。1991年1月,民政部、總政治部在福州召開雙擁工作會議,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佳木斯、本溪、徐州等10個市、縣首次獲得了雙擁模范城(縣)的榮譽稱號,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題詞。

  1993年1月,紀念雙擁運動50周年大會在延安舉行,會議總結了半個世紀以來雙擁工作的成功經驗,部署了新時期雙擁工作的任務。同年,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頒發《雙擁模范城(縣)命名管理辦法》。此后,雙擁工作領導體系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生動局面。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成立了由黨政軍主要領導參加的雙擁工作領導小組,鄉鎮、營連以下基層單位建立了雙擁工作組織。

  由於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雙擁活動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特別是1998年三江特大洪水,解放軍視災情如命令,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讓全國人民真實地感受到了人民軍隊子弟兵的親情。2003年以來,雙擁活動又呈現出新的特點,開始向基層推進。各地各部隊積極開展“雙擁模范鄉鎮”“雙擁模范社區”“雙擁一條街”“學雷鋒,樹新風,爭當優秀士兵”“文明標兵”“綠色衛士”等活動,涌現出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面向基層、便軍利民的“老媽媽服務隊”“青年文明服務站”“心連心、手拉手互幫互學服務組”等雙擁共建實體。

  甘肅:雙擁共建結碩果

  甘肅東部的華池、曲子、慶陽、環縣、鎮原、合水和時屬關中的新正、新寧是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雙擁活動的發祥地之一。在抗日戰爭中,隴東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各地紛紛成立“民眾抗敵后援會”等擁軍組織,開展慰問前方將士、募捐款物、獻“一日一分救國金”活動,華池縣是陝甘寧邊區的“雙擁模范縣”,駐軍三八五旅旅長王維舟因愛民之舉獲“王善人”桂冠。 解放戰爭時期,甘肅省先后出動支前民工20多萬人,大車1萬多輛,糧食5萬多石。新中國成立后,駐甘部隊發揚光榮傳統,與人民群眾一道,接管城市、恢復交通、清剿土匪、屯墾戍邊,幫助建立基層政權等,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奠定了基礎。朝鮮戰爭爆發后,甘肅軍民積極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全省有10萬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其中18000名甘肅籍新戰士參加志願軍赴朝參戰。社會各界自願捐獻人民幣7600萬元(舊幣)。僅1951年6月,全省捐獻人民幣折合飛機40余架。

  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甘肅軍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從蘭新、蘭西公路的修建到隴海、蘭西鐵路的貫通,從平田整地、河西走廊的開發到玉門、長慶油田的建設,從長江、黃河流域的治理到劉家峽、鹽鍋峽水電工程的建成,從蘭煉、蘭化等重要工業基地的建設到“兩彈一星”的發射成功,從西氣東輸、蘭—西—拉光纜鋪設到蘭—成—渝輸油管道重點工程建成,從保護“母親河行動”到綠化蘭州南北兩山及數十片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無不體現著軍政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

  新時期,甘肅軍民共同攜手,結合省情創建河西千裡雙擁模范走廊,建設“蘭郎”(蘭州至郎木寺)—“天蘭”(天水至蘭州)雙擁文明線、創建“平安寺院”和廣泛組織開展軍地援建“雙十工程”活動,不斷創新開展聯片創建活動。具體開展了軍民共建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在軍地互辦實事、相互奉獻,不斷完善雙擁政策法規及妥善解決軍地軍民糾紛等方面,做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為維護和促進基層社區、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