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4歲,宣講井岡山革命斗爭史有45個春秋了。對怎樣提高黨史宣講的理論水平,在認識上是有個過程的。起初,只是講講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改造綠林、朱毛會師、黃洋界保衛戰,一直講到向贛南閩西進軍。好處是讓聽眾了解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程和重大事件,不足是就事論事,而且與革命博物館陳列內容重復。后來,我認識到杰出歷史人物的重要作用,就把重點轉到講英雄人物:“毛委員多謀善斷”、“朱軍長帶兵有方”、“彭德懷顧全大局”等。這樣講,有血有肉、生動感人多了。可我覺得隻靠“以情感人”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做到“以理服人”,因為聽課的對象大部分是中青年領導干部,在介紹斗爭歷史和英雄人物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從中悟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
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可以升華的。就拿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地位來說吧,很長時期我在講解第一個根據地、第一支人民軍隊、第一個土地法等一連串的“第一”時,都是按時間和空間的次序來講的,深層次的東西出不來,理論水平上不去,沒有理論水平又怎麼能“以理服人”呢?
為了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我認認真真地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去思考多年宣講中碰到的問題。那麼,當年指導井岡山斗爭的“理論基礎”又是什麼呢?有些人覺得這是個難題。其實,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作了明確回答。他說,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他在井岡山講的是“思想”,在閩西講的是“路線”,到了延安講的是“理論”,而思想、路線、理論在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在宣講中,我對“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進行了初步解讀:“工”,指的是工人階級,工人階級領導是通過它的先鋒隊共產黨來實現的﹔“農”,主要指70%的貧雇農,他們迫切要求的是土地﹔“武裝”,指的是軍隊,包括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割據”就是擁有政權的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就是在根據地加強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土地革命、建設人民軍隊、武裝奪取政權這“四位一體”的思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我們黨創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它回答了中國革命要高舉“工農武裝割據”這面旗幟,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實現“打倒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目標這個根本問題。這個革命理論不僅振奮了黨和人民的精神,堅定了人民的革命信心,也為我們今天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啟示。黨的十八大報告實質上也是進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樣奮斗目標”等重大問題。在宣講中,我把它與黨史相結合,用黨的歷史証明旗幟、道路、奮斗目標的來之不易。
幾十年來,我就是這樣憑著一種執著、一份情感,堅持不懈宣講黨史的。離休24年,累計宣講7200多場,聽眾達150多萬人次,算是盡了一位黨史工作者的綿薄之力吧。(作者:江西省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原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