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可秀
1932年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選拔一大批流亡到北京的東北各大中學校學生分派到各部義勇軍中,從事抗日活動。1932年3月,苗可秀被鄧鐵梅委任為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參議,輔佐鄧鐵梅參贊軍務。苗可秀,原名苗克秀,又名苗景墨,字而農,滿族,1906年出生在遼寧省本溪縣苗家堡子。由於他天資聰敏,成績優異,未經考試,即被推薦到東北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習。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1000余名學生流亡北平。苗可秀得到曾在東北大學任教的北京大學教授林公鐸的幫助,開始了在北京大學的借讀生活。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北平的學生聯合組織了東北民眾赴南京的請願團,苗可秀是代表負責人之一。在寄希望於政府當局已成為泡影后,苗可秀逐步與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取得了聯系,經常參加救國會的活動,並組織了東北學生軍,任學生軍大隊長。
1932年8月,日軍以高官厚祿為誘餌,對民眾自衛軍指揮鄧鐵梅、苗可秀進行誘降。為了增加整修部隊的時間,苗可秀假意接受敵人的招撫條件,親自代表民眾自衛軍與日偽政權進行所謂招撫談判,組織將前來招撫的六名日偽分子就地槍決。
日偽軍為了消滅這支抗日力量,加大了對東北民眾自衛軍的“討伐”力度,自衛軍受到了很大挫折。1934年春,東北民眾自衛軍開始分散游擊,部隊化整為零。
此間,鑒於過去東北各地義勇軍瓦解失敗的教訓,苗可秀認為主要是義勇軍的組織鬆散目標太大,要想使抗日組織更加堅實有力,必須組織一個秘密團體,培養骨干,長期堅持斗爭。於是,苗可秀邀請趙同、趙偉、白君實、劉壯飛等人在岫岩縣南三道虎嶺的山坡上召開會議,會上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抗日團體——中國少年鐵血軍,苗可秀為總司令,趙同為參謀長。鐵血軍以原來的別動隊為基礎,又吸收一批鄧鐵梅部的義勇軍裡的中、小學生,成立三個大隊,十二個分隊,一個警衛隊。其宗旨是“用黑鐵赤血精神,採全民之革命手段,收復東北”。因為參加鐵血軍的都是具有強烈愛國心的愛國少年,因而戰斗力較強,同時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到1934年末已經發展到300余人。這位文質彬彬的大學生在抗日實踐中逐漸成長為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遼南義勇軍杰出領導人。1935年2月15日,苗可秀率領300人行軍到猞猁溝(紅旗鎮境內)稍事休息時,發現偽滿洲國軍分乘5輛汽車共300多人來犯,立即下令做好伏擊准備。經過戰斗后,共繳獲步槍50支、手槍4支、輕機關槍1挺、重手提式機槍1挺。
苗可秀在建立少年鐵血軍的最初一個階段,對外仍稱鄧鐵梅部的學生大隊,並經常協同鄧部義勇軍作戰。1934年5月,鄧鐵梅被叛徒出賣,苗可秀籌劃了營救鄧鐵梅的行動,由於行動被日軍巡邏隊發覺而失敗。鄧鐵梅犧牲后,苗可秀對東北民眾自衛軍余部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整頓,對外公開了少年鐵血軍的番號,開始以鐵血軍的名義進行活動。由於名聲大振,鐵血軍遂成為日偽軍的主要“討伐”對象。
1935年2月5日,苗可秀派所部一小隊,喬裝市民潛入鳳城,並親率200余名鐵血軍戰士猛攻縣城,裡應外合,迅速地攻入城內,逮捕了日寇、漢奸多名,將其財產沒收,然后退出鳳城,沿途散發傳單號召人民抗日救國。
1935年3月,敵人聚集近6000人的兵力,扑向岫岩一帶。苗可秀率領鐵血軍避開敵人的主力,沿岫岩、蓋平、海城交界一帶的山區迂回活動。4月21日下午,隊伍來到岫岩北部的湯溝村。苗可秀顧不上行軍的勞累,到村裡小學召集群眾開會,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不久,日偽軍騎兵200人闖進湯溝村,苗可秀早已轉移。見村內沒有義勇軍,敵人便就地在兩個地主大院裡宿營。苗可秀得到情報后,半夜率領鐵血軍悄悄進入湯溝開始進攻,擊斃了日軍指揮官,繳獲了大批武器。
1935年5月,日偽軍共3000余人對三角地區義勇軍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鐵血軍決定化整為零,在山林地帶以大隊或中隊為活動單位分散游擊。
在當時的形勢下,鐵血軍在白天活動十分困難,隻能在夜裡行軍。6月13日晚,苗可秀率部由鳳城渡大洋河向岫岩方向移動至羊角溝。被村中漢奸告密,日偽軍深夜趕至,與苗可秀發生戰斗。在撤退途中,苗可秀臀部被炮彈炸傷。為了不拖累部隊,他讓戰友們先撤,自己和幾個負傷戰士在山林中養傷。苗可秀的傷勢日漸嚴重,幾經周折,他們找到一位醫生,但沒有藥,醫生也沒有辦法,最后醫生答應可以幫助進城買點藥。不幸的是,這位醫生被敵人逮捕,后經不住嚴刑拷打,說出了苗可秀的藏身地。日偽隨即開始大規模搜捕。幾位受傷的戰士抬著苗可秀迅速轉移,但被敵人發現,不幸被捕。
苗可秀被捕后,被敵人押解到鳳城,關在車站日本警察署的地下室裡。敵人企圖誘降苗可秀,都被苗可秀凜然回絕。苗可秀的民族氣節感動了日本翻譯官前山。他不止一次地向苗可秀表達敬佩之意,還私下對苗可秀說,應抓緊時間給家人朋友寫信,如果信任的話,他願意代為傳遞。前山果不食言,先后代為轉郵了兩封書信,其中一封是寫給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王卓然、盧廣績、閻寶航、車向忱等負責人的,另一封是寫給同窗好友張亞軒、宋忱(宋黎)的。在信中給兒子起名“苗抗生”,勉勵兒子繼承父親遺志,為抗日而戰斗終生,還拜托老師收養不知流亡何處的妻兒。他囑咐同志,為抗戰到底“當益努力”,並托他們為他“在西山購置一臥牛之地,為余營一衣冠塚”,並說:“凡國有可慶之事,弟亦當為文告我。”
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3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