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遼寧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

寫在“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0周年之際

2013年02月26日13:26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

今年3月5日是“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0周年紀念日。 50年來,學雷鋒活動對國人的意義非同尋常,既是情感訴求,也是理性選擇﹔是良知的動員,也是文明的錘煉﹔是時代精神的連貫線索,也是主流價值的活水長流。

學雷鋒活動見事,見人,更見心,其進程標注著社會成長的刻度。那麼,歷經50年,學雷鋒活動在遼寧正呈現怎樣的態勢?記者近日隨媒體採訪團在遼寧各市走訪,在見聞中可略見一二。

最直觀的印象是,雷鋒和“當代雷鋒”郭明義擁有強大的氣場,雷鋒紀念館、學雷鋒團隊、雷鋒路等以雷鋒命名的單位和建筑物遍布全省,全省14個市都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團隊”。

鋪展開來,各地皆是蓬勃局面。在沈陽,“雷鋒”、“郭明義”們出現在火車站、地鐵站,幫助乘客搬運行李,引導服務,這樣的志願者在這座城市裡已達近百萬﹔在大連,“雷鋒”、“郭明義”們將每月的第一個周六定為“愛心星期六”,這一釋放愛心的行動已持續了17年﹔在撫順,郭明義榮膺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名譽館長,目前撫順將雷鋒精神作為城市靈魂,傾力建設雷鋒城……

道德建設,是時時面對的課題,亦須常做常新。當有道德原生態的自我發育,更須有頂層設計的新思維,與時代同行的新探索。各市學雷鋒、學郭明義活動的深入推進,肇始於我省道德建設的新思路——樹立以郭明義為代表的道德建設標杆,開辟道德建設的新領域、新途徑,利用新媒體多渠道發揮典型的引領作用。

我省學雷鋒、學郭明義活動所呈現的道德、文明旺盛生長的勢頭,遼寧道德建設的突出成就,正是對“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0周年的最好紀念。

(二)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學雷鋒之於遼寧,更有非同尋常的精神脈絡﹔學雷鋒之於遼寧人,更顯悠長底蘊、深厚情感和內心自覺。

雷鋒精神得到“遼寧營養”的滋潤補養。一種精神的形成,有個人感悟的內因,也有受時代、環境激勵的外因。雷鋒原名雷正興,他改名為雷鋒,就是受鞍鋼火熱的創業氛圍感召,取“到鞍鋼打沖鋒”之意。遼寧大地上英模輩出,鞍鋼則是遼寧英模的聚集地,來到鞍鋼的雷鋒,不能不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思想的錘煉。

承載雷鋒精神的《雷鋒日記》,均是在遼寧寫就,其中許多閃光的思想,就來自於在遼寧工作、生活的觸動。而50年來雷鋒精神在遼寧的傳承中,不斷注入了新的詮釋元素,其中同樣少不了“遼寧營養”。

雷鋒故事中的遼寧元素,增加了遼寧人的親近感,也加大了故事的保鮮度﹔眾多雷鋒當年的工友、戰友及受助者,又形成了獨特的人脈,有滋有味地傳揚雷鋒的事跡、精神。以此為依托,遼寧的學雷鋒活動,就有了靜水深流中屢掀高潮的資本。而從雷鋒資源中提煉的“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也豐富著遼寧精神的寶庫。

遼寧人天性豪爽大方,舍得給予,樂於為人分憂,共和國長子的角色,又增添了遼寧人肯於付出、甘於奉獻的品性,這些特征與雷鋒所展現的品格較為接近。這樣的性格優勢,讓遼寧人學起雷鋒來不累不吃力。

遼寧人更有識雷鋒、懂雷鋒、愛雷鋒的認同感,雷鋒在遼寧的印記,化作了“如果雷鋒在,他會怎麼做”的價值坐標,催生了“百姓雷鋒”、凡人善舉的不斷涌現。於是,“當代雷鋒”郭明義也出自遼寧,其人生履歷與雷鋒多處重合,從做人品格、精神境界上看都堪稱是“雷鋒傳人”,絕非偶然。遼寧的道德厚土,郭明義“雷鋒的道路就是我的道路,雷鋒的境界就是我的追求”的不輟努力,構成了其中的必然因素。

(三)

學雷鋒活動將滿50周年,也意味著此項活動將開啟一個新的周期。

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全國學雷鋒的特殊基地﹔遼寧出道德標杆,出“活雷鋒”,遼寧學雷鋒的方式方法常常會轉化為“全國經驗”。在此節點時刻,國內許多地方在看遼寧怎麼學雷鋒。這是遼寧的光彩和榮耀,也是對我們的觸動和責任。

給學雷鋒帶來新意,遼寧責無旁貸。學雷鋒活動如何更具鮮明的時代性,如何讓郭明義在道德領域中發揮更大影響力,一系列的命題有待我們破解。其中最緊迫的,就是如何堅持常態化地學習雷鋒、學習郭明義。回答好這個問題,雷鋒精神將在遼寧更茁壯地成長。

答案在哪裡?

在學雷鋒活動與實際的結合上。再偉大的精神也需要發揚光大,當50年來時代場景發生巨大變遷,雷鋒精神更需在郭明義及“身邊的雷鋒”身上傳承和體現,以進入更廣的社會領域,更深地切入當下的道德難題。

在學雷鋒活動與需求的結合上。檢驗學雷鋒活動成效的標尺就在於,活動是否在最需要的時間、最需要的場合出現,是否與最需要的人群實現了深度對接。

在與現代傳播手段的結合上。遼寧的道德模范們開微博,被譽為“道德領域的創舉”。郭明義成為中國微博排名百名之內的唯一道德模范,也被稱為“奇跡”。當數字化技術越發緊密地融入社會生活,這樣的“創舉”、“奇跡”多多益善。

順應時代的潮流,創造性地進行制度安排,全社會學雷鋒、學郭明義的資源,就能匯成常態化學習的河流。每個人都將對雷鋒、郭明義的情愫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則將具有持久的價值,因為“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裡才永不干涸”。(寧新平)

(責編:吳斌、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