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決裂前后》目錄

2013年02月27日10: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返回>>>《毛澤東與赫魯曉夫決裂前后》,張樹德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一章

赫魯曉夫得到了“一張幸運的彩票”,成為斯大林的接班人。遵義會議之后,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報道增多,還以《毛澤東——中國窮苦大眾的領袖》為題作了介紹。然而,赫魯曉夫對毛澤東知之甚少。

第二章

1949年底,毛澤東首次訪蘇。斯大林贊嘆道:“你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很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可是長期受打擊、受排擠的人喲,有話無處說……”《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最終簽訂,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會,赫魯曉夫初識毛澤東。

第三章

斯大林想在中國建橡膠園和菠蘿罐頭廠,赫魯曉夫斗膽進諫:“斯大林同志,我認為我們試圖用美國人、葡萄牙人和其他外國人過去使用過的方式從中國人那裡取得貿易上的特權,他們大概會反對的!”果然。赫魯曉夫開始知道了毛澤東的厲害。

第四章

赫魯曉夫第一次正式來北京訪問,向中國提出需要中國的工人到西伯利亞幫助利用那裡巨大的木材資源,遭到毛澤東的拒絕。赫魯曉夫認為毛澤東對他們建議的反應很符合毛澤東的性格特征。

第五章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上作《秘密報告》,揭開了斯大林30年統治的“鐵幕”,全面否定斯大林。毛澤東認為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總起來還是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並寫了《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第六章

赫魯曉夫揭了蓋子、捅了簍子,面對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束手無策。毛澤東以大局為重,盡最大的努力幫助蘇聯迅速擺脫困難,並發表了《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第七章

毛澤東第二次出訪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和世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莫斯科會議。毛澤東與赫魯曉夫談國家主席的接班人問題,給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排隊,認為鄧小平“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是難得的人才”。

第八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波及到了蘇聯。赫魯曉夫指示不要發表有關這方面的文章,避免對這個運動做任何直接的批評,也不加以支持。毛澤東問赫:“赫魯曉夫同志,你對我們的新口號‘百花齊放’以為如何?”

第九章

赫魯曉夫提出要與中國建立“聯合艦隊”,毛澤東越聽越惱火,拍了一下桌子,憤然起身,指著赫的鼻子說:“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了?你們是不是想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去?”毛澤東憤怒之下不乏自信的嘲意,“你們都拿去算了!”

第十章

絞索政策——小戰略中孕育著大戰略,炮擊金門打打停停。毛澤東說:“我們向金門打炮也好,停止也好,主要都是為了支援台灣人民和台灣當局守住台灣,而不被美國侵略和吞並。”赫魯曉夫對此大為不解,埋怨中國炮擊金門給蘇聯“造成了困難”。

第十一章

蘇美戴維營會談后的赫魯曉夫,妄想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為取悅美國而希望中國立即釋放五名美國特務。毛澤東當然不會聽從於他。赫魯曉夫給毛澤東戴了兩頂帽子——冒險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毛澤東也還了他一頂帽子——遷就主義,半修正主義。

第十二章

赫魯曉夫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偏袒印度,攻擊中印關系的惡化責任在中國,指責中國“用武力去試探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固性”。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絕不含糊,對印自衛反擊戰獲得全勝。

第十三章

赫魯曉夫言而無信,乘中國自然災害之危,落盡下石,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卻反咬一口說中國對蘇聯專家不尊。毛澤東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有能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原子彈來!

第十四章

赫魯曉夫以反斯大林為開端,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鼓吹“和平過渡”。毛澤東指示寫出“張燮林式”的《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蘇共卻發表了惡意攻擊的《給蘇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中蘇大論戰導致了國際共運的分裂。

第十五章

赫魯曉夫翻臉不認人,在26國共產黨、工人黨組成的起草委員會上,以主人身份舉杯敬酒時攻擊中國共產黨,公開沖突。毛澤東強將手下無弱兵,鄧小平會上敢跟赫魯曉夫針鋒相對,會下還講了“兔子吃雞”的掌故。

第十六章

81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召開,通過了原則性與策略性統一的《莫斯科聲明》,中蘇雙方表示“將像保護眼珠一樣”保護兩國的友誼。毛澤東對這次會議的成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同時,他又指出蘇共“病根未除”,還會有反復。

第十七章

蘇聯挑撥邊民外逃,毛澤東神情自若,指示:“願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邊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們這樣做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十八章

在同南斯拉夫關系的問題上,中國曾跟在蘇聯后面跑。后來毛澤東承認錯誤地對待了南斯拉夫,說“我們互相還不夠了解”。鐵托說:“南斯拉夫在世界上有很多朋友,但有中國這樣的朋友,我們感到很高興。”

第十九章

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繼任。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為緩和中蘇關系做最后的努力,蘇方卻說,在同中國共產黨的分歧問題上,他們同赫魯曉夫“甚至沒有細微的差別”。

后記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