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郵政今天發行《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紀念郵票,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名稱分別為: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鑽研、愛崗敬業、助人為樂。 新華社發
5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寫下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從此,雷鋒成為家喻戶曉的平民英雄。
50年以后,平民英雄總是首先在網絡上被發揚光大,就像浙江出的一系列“最美”們。最美媽媽、最美爸爸、最美警察、最美司機、消防戰士……通過網站和微博,他們的事跡被傳播到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
也許在信息轟炸的當下,人們感覺“模范”兩字有點高高在上,但這些草根英雄的確為轉型期的社會注入一種正能量。50年后,“新時代雷鋒”這個稱號,以“最美”的方式,將精神傳承。
昨天,記者採訪了長篇小說《雷鋒》的作者黃亞洲,他回憶起50年前的場景。
“當時,我在杭四中讀初一。”黃亞洲說,“3月5日那天,學校開大會,1000多個學生齊集大禮堂,校長王鴻禮把報紙拿出來給大家講雷鋒,講領袖題詞。大家都很激動。從第二天開始,人人搶做好人好事。”
說起那股風潮,黃亞洲現在回憶起來也不禁莞爾,“杭州有很多河道,我們上學背書包會經過很多橋,看到橋前面有手拉車的人,大家就會蜂擁上去幫忙。推完以后讓師傅休息一下,師傅就感謝我們這些紅領巾,我們就很高興,回去寫在日記上。”
早上搶著幫人推車,中午搶著幫同學洗碗,放學了還要搶掃帚掃地,“如果一天下來沒有做成一件好事,會覺得內疚。這股風潮持續了很長時間。”
“雖然現在想來,當時未免有點形式主義,但這樣的風潮確實讓我們養成一種主動助人的習慣。”黃亞洲說。
這兩年,浙江出現一系列“最美”,存在了半個世紀的“雷鋒精神”以新的形式重新流行起來。
“現在,我去外地開會,常聽人說,你們杭州出了那麼多‘最美’,真好。”黃亞洲說,“也有人說,過馬路時,隻有杭州的公交車司機會主動停下來,那一刻,感覺這個城市很溫暖。作為杭州人,我聽了就覺得挺驕傲的。”
“其實,在今天的社會,我覺得不是說當我們宣傳了‘最美’英雄,或者再次宣傳雷鋒以后,大家就都要變成雷鋒,或者都要像‘最美司機’一樣舍命救人。而是這樣的故事能讓大家有所感悟,能傳遞一種正能量,並促使我們去關注他人,關注一些細節。”
雷鋒沒有驚天壯舉,他的事跡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如果說雷鋒精神在今天的社會有什麼意義,也許就在這些細節。無數細微的東西加起來,社會就會更溫暖,就像人行道上對你揮手的司機。而無數的彼此溫暖、關心、互助,就有了“最美”的社會。
毛澤東秘書林克回憶——
50年前,題詞是這樣出爐的
1963年2月中旬的一天,《中國青年》雜志准備出版一期學雷鋒專輯,該雜志編輯部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請他為學雷鋒題詞。
大約過了兩三天,雜志編輯部的同志打電話到毛主席辦公室,詢問主席是否答應寫題詞。當時,我了解毛主席已經看過《中國青年》雜志的信,但未做什麼表示。
大約兩天后,該編輯部同志又打電話來詢問。當時,毛主席已經答應題詞。他們說,《中國青年》雜志在3月1日出版,能否請主席在2月25日前寫好,因為印刷還需要一周的時間。我將他們的要求報告了毛主席。
毛主席讓我先擬幾個題詞供他參考。我擬好了十來個,送給了他,如:“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習雷鋒同志鮮明的階級立場”、“學習雷鋒同志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學習雷鋒同志艱苦朴素的作風”等等。
2月22日,值班警衛員打電話告訴我,主席讓我去一下。我帶著事先選好的文件、資料匆匆來到毛主席的寢室。主席正穿著睡衣斜倚在床欄上看文件,看見我,主席從他身左半邊床的書堆上拿起了一張信紙遞給我。我一看,他已用毛筆書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瀟洒飄逸的行草字。
毛主席好像要解釋為什麼沒有採用我擬的題詞這一疑問似的,接著說道:“是嘛,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兩件先進事跡,也不只是學他的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不但普通干部、群眾學雷鋒,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才能形成好風氣。”
談完之后,我回到辦公室,打電話給編輯部,請他們到中南海西門來取。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雜志首先刊登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3月5日,全國報紙《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題詞手跡。(鄭琳) 原載《人民政協報》1997年11月12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