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任弼時給任思度的信

(1921年春)
2013年03月11日09: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任弼時給任思度的信(一九二一年春)
任弼時給任思度的信(一九二一年春)

返回>>>《中共元勛家書品讀》,唐洲雁 李揚 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父親大人膝下:

前幾天接到四號手諭,方知大人現已到省,身體健康,慰甚。千裡得家書,固屬喜極,然想到大人來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說是非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兒心不覺頓寒!捧讀之余,淚隨之下!連夜不安,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故兒每夜閑坐更覺無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勞,未稍閑心休養,而家境日趨窘迫,負擔日益增加,兒雖時具分勞之心,苦於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兒當努力前圖,必使雙親稍得休閑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願。但兒常自怨身體小弱,心思愚昧,口無化世之能,身無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變,恐難成望。隻以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達此便算成功。惟禱雙親長壽康!來日當可得覽大同世界,兒在外面心亦稍安。

北行之舉指赴蘇俄留學。前雖有變,后已改道他進,前后已出發兩次,來電雲一路頗稱平靜,某人十分表歡迎。兒已約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起程,去后當時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兒亦自當謹慎,諒不致意外發生,大人盡可勿念過遠。既專心去求學,一年幾載,並不可奇,一切費用,交涉清楚,隻自己努力,想斷無變更。至若謀學上海,兒前亦籌此為退步之計,不過均非久安之所,此時既可成功,彼即當作罷論。

昨勝先勝先,即任勝先,任弼時的堂妹。妹妹來函雲陳宅有北遷之舉,不知事可實否?儀芳儀芳,即陳琮英。當時是任弼時的未婚妻。讀書事,乃兒為終身之謀,前雖函促達泉達泉,即陳英榰,陳琮英的哥哥。大哥,彼對兒無正式答復,可怪!

【品讀】

任弼時是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即投身革命。1921年5月中旬,在他即將從上海啟程赴莫斯科留學時,給父親任思度寫了這封信。而此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大變革時期,前途茫茫。為了國家,為了理想,他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這封寄自黃浦江邊的家書中,任弼時因為父親“來省跋涉的辛苦”,不禁“淚隨之下”,表現了獨在異鄉的游子對雙親的關心與惦念。一句“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道出了孝子不能侍奉雙親的辛酸與無奈。任弼時是個孝子。即便在學習工作都很繁忙的情況下,他仍時時念及家中情形。任父是一位比較開明的人士,靠教私塾維持生計,曾跟維新派一起創辦過學校,宣揚維新變法主張。他在對孩子們進行的啟蒙教育中,灌輸的基本上都是歷史上勤奮勇敢和愛國的故事。在課堂上教國文時,經常向孩子們介紹帝國主義列強是怎樣侵略中國的,清朝封建專制政府是怎樣腐敗的,我們的國家主權是如何喪失的,使幼年的任弼時經受著民主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熏陶。在任弼時少年時代的作文中,我們可以窺見他思想發展的源頭。在《自立》一文中,他主張“欲保國家非自立不可”﹔認為必須把人民組織起來,才是“以強欲強之道”,要求必須提高全國人民的愛國心,才能“不受外侮”,“不至為外人奴隸”。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任弼時,就有了關心國事的思想和挽救祖國危亡的抱負。

“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抒寫了任弼時尋求真理、改造中國的遠大志向。這封信篇幅較短,但敘事完整,感情豐富。一方面懷有尋求真理、改造中國的偉大抱負,另一方面又時刻惦記著父母親與家中親人。雙重的感情,在國與家的矛盾中重合,細微之處更顯人格的偉大。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