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一個姓鄭的男孩與鄉親們安葬了壯烈犧牲的紅軍戰士,此后,守護紅軍墓的接力棒代代相傳。 2002年,洪學智將軍為鄭家守護的紅軍墓題寫了碑名。
3月,桃花盛開的時節,記者來到金寨長嶺鄉烏鳳溝,幾座紅軍烈士墓坐落在山坡上,鄭家老屋則在不遠的溝底向陽處。英烈墓與老屋已相守相望70多年了。60多歲的鄭以清老人倚在門前對記者說:“清明又要到了,每年這個時候都要給英烈們掃墓,修墳頭,砍雜草,燒紙錢。父親去世前,他帶著我們來,現在我帶著兒孫們來。 ”
79年前的烏鳳溝曾經發生過一場異常慘烈的戰斗。 1934年12月3日凌晨,紅25軍82師共800多人向根據地進發,當行至烏鳳溝時,遭到國民黨軍隊伏擊。當時僅200多人突圍,其余將士全部壯烈犧牲,82師師長周世覺陣亡。
鄭以清的爺爺鄭長林那時年僅13歲,親眼目睹了戰事的慘烈。鄭長林和山民們在夜色裡偷偷挖了幾個坑,將烈士遺體分別掩埋在烏鳳溝的幾處山坡上。從那以后,鄭家人和紅軍墓結了緣。從第一代守墓人鄭長林,到第二代守墓人鄭學才,然后是鄭以清和鄭為棟,四代人與紅軍墓相守相望。
鄭以清告訴記者,爺爺去世前,交代鄭學才不要忘了紅軍墓。解放后,鄭學才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將大大小小20多個烈士墳堆砌成了現在的簡易石頭墓。鄭學才72歲那年,孫子鄭為棟把他接到山下的自己家中,想讓老人享享福,但老人又悄悄回到山上老屋,說放心不下烈士墓。 2003年,鄭學才老人去世,兒子鄭以清正式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 2002年,回鄉省親的洪學智將軍得知了鄭家為紅軍義務守墓幾十載的事跡,提筆為烏鳳溝的紅軍墓寫下“紅軍烈士墓”的碑名。
鄭以清的兒子鄭為棟幾年前自費修了一條從山下通往山上的石子路,一來回老屋方便,二來也是為前來瞻仰的人提供方便。鄭為棟說,現在烏鳳溝的紅軍墓已廣為人知,經常有人自發前來祭拜。 2007年,這裡被金寨縣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去年也批准了一個項目,在此建造一個紅軍烈士陵園。“我父親鄭以清年歲不小了,他現在是專職守墓人,將來我也要接著守下去。 ”鄭為棟說。(記者 張大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