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電影團

2013年03月28日10:5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抗日戰爭初期,一些左翼電影精英從國統區大城市奔赴陝甘寧邊區,成為最早的延安電影人。以他們為核心,中共中央於1938年成立了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習稱延安電影團)。延安電影團以簡陋的設備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生活、戰斗場景,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上海的電影業在戰火的威脅下全部歇業,大批進步電影從業人員紛紛離開上海。著名左翼電影人袁牧之、陳波兒(共產黨員)、錢筱璋三人離開上海前往南京。找到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負責人葉劍英,表達了希望赴陝北拍攝紅軍的意願。葉劍英介紹他們三人去武漢找周恩來。周恩來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接見了袁牧之等人,肯定了他們想去延安拍攝影片的設想,但由於暫時條件還不具備,建議先到剛改組成立的中國電影制片團去參與陽翰笙編劇的影片《八百壯士》,以促成這部宣傳抗日的影片早日完成。1938年春,周恩來約見了袁牧之,派他去香港購買電影器材。在廖承志的幫助下,袁牧之從香港購買到一台16毫米電影攝影機及近萬英尺的16毫米膠片后,返回武漢。

  1938年4月初,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世界著名紀錄電影大師伊文思來到中國戰場拍攝紀錄片《四萬萬人民》。在拍完“台兒庄戰役”部分后,伊文思計劃到延安拍攝八路軍的鏡頭,但遭到國民黨當局的百般阻撓。后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建議下,伊文思來到西安,打算從這裡再設法去延安。誰知到了西安后,伊文思的行動受到了更多限制,找機會去延安的計劃也泡了湯,隻好失望地又回到武漢。不久,伊文思在武漢見到了周恩來。拍攝了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開會的情景和林伯渠、周恩來及葉劍英等人的鏡頭。伊文思向周恩來提出會見中國進步電影藝術家的要求,周恩來推薦了袁牧之。

  袁牧之告訴伊文思,自己即將離開武漢去延安,拍攝有關抗日民主根據地及八路軍敵后抗日活動的紀錄片。伊文思慷慨表示,准備將自己使用的一台“埃姆”35毫米電影攝影機和2000英尺電影膠片送給八路軍。袁牧之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對他說,國民黨特務可能已經注意你了,你不能去伊文思那裡取攝影機。袁牧之經過考慮,提出派信得過的電通影片公司攝影師吳印咸去接受這批器材,周恩來同意。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吳印咸乘車來到漢口郊外的秘密約定地點,伊文思親手將攝影機和膠片交給了他。

  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領導的安排下。袁牧之和吳印咸籌備到了拍攝電影的最基本的器材和膠片。但是沒有照相機。當時,吳印咸因為失業,經濟上十分拮據,但是他知道黨的經費非常緊缺,就不聲不響地用自己有限的錢買了三台照相機帶到延安。一台是德國“維阿他”135相機﹔一台是德國“伊可弗萊斯”120雙鏡頭相機﹔另一台是專門拍攝4英寸以上照片的木殼照相機,后來因為在延安搞不到專業膠片,改作放大機使用。吳印咸用另外兩台照相機在延安和華北抗日前線拍攝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

  1938年8月中旬的一天,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袁牧之和吳印咸離開武漢前往延安。袁牧之原來設想還有些同志要一起去的,但是黨組織考慮到當時國共合作的局面,很多人同時離開武漢的抗戰電影工作。齊赴陝北,目標和影響都太大。容易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決定其他同志暫時留下,以后待機分別再走。8月28日,袁牧之和吳印咸到達延安,來到八路軍總政治部報到,見到了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

  在袁牧之、吳印咸等專業電影藝術家來到延安之前,陝甘寧邊區曾於1938年4月1日成立過一個電影組織——邊區抗敵電影社,高朗山任主任,趙品三任副主任,並確定了“拍制抗戰影片”、“攝制前方抗戰和邊區生活等新聞照片”的工作任務。但抗敵電影社並未開展實際活動,而且在電影團成立后即解散了。

  1938年9月,電影團在延安成立。譚政兼任團長。總政秘書長彭加倫和總政宣傳部長蕭向榮先后具體領導電影團的工作。電影團成立之初的名稱是“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1942年5月13日,為統一晉綏邊區與陝甘寧邊區的軍事指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政治部。電影團整建制編人聯防政治部宣傳部,改為“聯政電影團”。“聯政電影團”日常通稱“電影團”。直至離開延安。后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為便於稱呼,特別是為強調電影團及那個時代的意義和影響,就習慣稱之為“延安電影團”了。

  電影團成立之初,全團隻有六個人,叫攝制組似乎更合適。參加過長征的干部李肅擔任政治指導員,袁牧之負責藝術指導,吳印咸和徐肖冰擔任攝影,另外又從抗大的學生中調來葉蒼林和魏起。從事過電影工作的有袁牧之、吳印咸、徐肖冰三人。1939年后,相繼調入吳本立、馬似友、周從初、錢筱璋、程默等人。當時電影團的全部家當包括:兩台能拍活動電影的機器,一台是35毫米的“埃姆”,是伊文思所贈。另一台是16毫米的“菲爾姆”,購於香港﹔三台相機,其中一台是徐肖冰的,另外兩台是吳印咸拿出自己的積蓄購置的。大家戲稱之為“兩呆三動”﹔膠片共有1.6萬英尺35毫米底片,包括伊文思送的2000英尺。再加上一些洗印藥品,構成了電影團的全部生產資料。

  1940年6月,八路軍總政治部決定由吳印咸主持電影團的日常工作。當時,由於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物資供應極度匱乏,電影團的膠片所剩不多,已經無法開展正常的拍攝工作。為克服困難,實行“精兵簡政”,延安不少文藝機構或合並或精簡。但電影團被保留下來。為減輕政府的負擔,吳印咸帶領電影團的人開荒種地,當年便做到糧食自給有余。他們還用廢舊膠片制成紀念章出售,開辦照相館為群眾服務,並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這樣,電影團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辦公費用和生活開支。(馬紅)

(責編:楊麗娜(實習)、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