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雷鋒:不曾離開,也從未走遠

——長篇報告文學《編外雷鋒團》出版的前前后后
丁曉平
2013年03月30日10:3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13年3月5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0周年,又恰逢中共中央號召全黨全國全軍進一步推動“學雷鋒”常態化,七八十種有關雷鋒的新書陸續面世,雷鋒圖書再次成為一個熱點。而在目前全國出版社出版的七八百種雷鋒圖書中,解放軍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聯合推出的長篇報告文學《編外雷鋒團》,在今年的圖書市場異軍突起,首印10000冊,在短短一周內即加印10000冊,成為備受讀者關注和追捧的新亮點,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目前,出版社正積極做好加印准備,預計全年發行可達50000冊。

《編外雷鋒團》全景式記錄了560名雷鋒戰友堅持50年“學雷鋒”的故事。1960年,河南鄧州560名熱血青年入伍到沈陽軍區某工程兵團,成為雷鋒的戰友。他們每個人都親耳聽過雷鋒的報告,有的和雷鋒在一起開過同一輛車,有的和雷鋒住在同一個房間開過會,有的和雷鋒在一起讀過書,有的專門負責修雷鋒開的解放車,有的在雷鋒犧牲后為雷鋒整了遺容,有的還當上了雷鋒生前所在團的團長……他們在陸續退伍、復員或轉業后,把雷鋒精神帶回家鄉,以一生不變的承諾,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立足本職,50年如一日堅持像雷鋒那樣學習、工作,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傳播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這些雷鋒的戰友,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普通干部、有的是打工人員,還有的是企業老板,他們有的下過崗、欠過債,有的挨過罵,受過冤枉,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但他們始終牢記老部隊“走進來學雷鋒,走出去做雷鋒”的“團規”,始終牢記“不靠雷鋒沾光,要為雷鋒爭光”的誓言,“學雷鋒,當傳人”,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560名雷鋒戰友至今已經有200多人去世,但眾多的中學生、大學生、干部群眾、轉業退伍軍人和眾多隱身的網友紛紛加入進來,傳承雷鋒精神做雷鋒傳人。為了把“學雷鋒”活動堅持下去,1997年4月,他們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了“編外雷鋒團”,至今已擁有13個營、4500余名成員,成為全國最大的學雷鋒志願者團體,先后被中宣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黨支部”,還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學雷鋒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而鄧州市也成為人們交口稱贊的“雷鋒城”,近年來先后涌現出647個“學雷鋒先進集體”,連續8年被河南省評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城市”。誠如當地的老百姓所說的:“雷鋒的戰友個個是雷鋒,他們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在目前圖書市場的幾百種雷鋒圖書中,大多是有關雷鋒個人的傳記、故事、日記、照片、逸聞趣事等等,盡管有些圖書在書名、結構或設計上花了一些心思,出了新意,但依然擺脫不了“新瓶裝舊酒”的套路。因此,宣傳雷鋒精神,如果始終只是圍繞著雷鋒個人的歷史來宣傳的話,那麼雷鋒精神的弘揚就很難與時俱進,從而對雷鋒精神的宣傳工作就會處於低層次的循環。也就是說,雷鋒精神依然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出版社社長鄭暉說:“我們出版社與雷鋒有緣,從最早的《雷鋒故事》《雷鋒日記》開始,50年來累計出版了近20種關於雷鋒的書,今年又推出了包括《編外雷鋒團》等4種新書。鄧州‘編外雷鋒團’以踐行雷鋒精神為使命,以本職崗位為舞台,傳遞愛的力量,吹送道德新風,他們的實踐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為有效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決策提供了可信、可學、可用的經驗和模式。”

“雷鋒是誰?雷鋒從哪裡來?雷鋒到哪裡去?”這是一個問題。近幾年,個別人在網上詆毀雷鋒、惡搞英雄,有的媒體還把“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公交車上該不該讓座”當作熱議話題,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說“什麼年代了,還學雷鋒”,也有人說“雷鋒三月來了,四月走了”。這說明“學雷鋒”已經在當下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其實,仔細琢磨這些話,人們都是在嘴上埋怨“學雷鋒”的少了,心中卻渴望“學雷鋒”的多起來。而《編外雷鋒團》一書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編外雷鋒團》一書是由解放軍報原副總編陶克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濟南軍區支社原社長蔣永武同志共同完成的。蔣永武是在十年前的2003年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採訪鄧州“編外雷鋒團”,但遺憾的是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2012年,作為資深媒體人的陶克,先后五次前往河南鄧州深度挖掘“編外雷鋒團”的感人事跡。採訪中,陶克從鄧州市人武部原政委殷明全同志那裡發現了其精心保存的蔣永武的遺稿。隨后,經過一年多的深入採訪和挖掘,陶克完成了一次跨越十年時空的寫作接力。創作過程中,陶克深深被“編外雷鋒團”的“活雷鋒”們所感動,他不再是一個旁觀的記者,而是加入到他們中間,不僅為“編外雷鋒團”的建設提供許多智力支持和活動平台,還在營救白血病患者吳英的活動中捐款8000元,被人們稱作“編外雷鋒團”的“編內將軍”和“幕后推手”。其間,他強忍老父親病逝的悲痛,加班加點完成了書稿的寫作。

2月3日凌晨6點,陶克同志將《編外雷鋒團》的書稿從鄭州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我。要知道,此時距離3月5日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紀念日隻有一個月時間了,其間還有一個春節長假。怎麼辦?別無選擇。我知道,這個年,我是要和“雷鋒”一起過了。幾乎年年春節都要“常回家看看”的我,隻好給遠在安徽懷寧的85歲老母親打電話,告訴她我不能回家陪她過年了。為了保証《編外雷鋒團》的出版質量和事實准確,“編外雷鋒團”團長宋清梅、政委姚德奇在春節期間,逐字逐句地幫助我們對書稿進行了審核。著名作家二月河在看完書稿后,欣然作序《我的家鄉雷鋒多》。當作者和編輯將潤筆費送給他時,他非常生氣地說:“我是雷鋒不折不扣的粉絲。弘揚雷鋒精神,我義不容辭。要給錢,我就不寫了。”最后,在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出版、發行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經過20多天的奮戰,《編外雷鋒團》一書以最快的速度出版面世。

2月28日,在鄭州人民會堂舉行的“編外雷鋒團事跡報告會”首場報告前夕,當我將剛剛出版的新書送到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軍區政委周和平和河南省委常委、省宣傳部部長趙素萍等領導手中時,他們對作者陶克、蔣永武和我們兩家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這部精品圖書表示感謝,當即決定向河南廣大干部、群眾和省軍區全體干部戰士、預備役人員積極推薦該書,作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推動“學雷鋒”實現常態化的必讀書,並列入省農家書屋推薦書目。

3月3日,解放軍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聯合在北京召開了“《編外雷鋒團》新書發布會”,駐京30多家媒體給予了積極報道,隨后幾百家媒體和網站給予轉載,反響強烈。而在3月2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編外雷鋒團”的事跡。3月22日,《解放軍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報道了“編外雷鋒團”的事跡。全國各大新華書店和網上書店,也紛紛在第一時間將《編外雷鋒團》上架,受到讀者歡迎,尤其在河南更是受到極大關注,許多網友紛紛置“頂”稱贊。該書在鄧州市新華書店一上市,很快就銷售一空,供不應求,許多網友紛紛在網上詢問或求助購買。鄧州市武文斌小學專門到市委宣傳部申請幫助購買該書,他們要以“編外雷鋒團”這個身邊的典型為榜樣對孩子們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雷鋒是一個跨時代的英雄,是一個跨越時空、性別、年齡、國界、信仰、種族和宗教的英雄。“編外雷鋒團”的“吧友營”副營長金勝利是一位穆斯林阿訇,他讀完《編外雷鋒團》后,既興奮又驕傲地對筆者說:“我們感謝陶克將軍為我們‘編外雷鋒團’做了一件樹碑立傳的工作,寫得實實在在,寫出了普通人的心聲,反映了雷鋒精神的時代意義,將在我們鄧州區域內產生深遠影響。現在,我手頭隻有一本,吧友們天天催問我在哪裡買到書。等新華書店有了,還要去買幾十本送給朋友們。”讀者劉春龍說:“《編外雷鋒團》讀起來特別生動、親切,講述的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就像一陣春風、一場春雨,能夠溫暖滋潤我們的心田,促使人們向上向善。” 鄧州“編外雷鋒團”大學生營成員、南陽理工學院學生胡蘇原在第一時間看到《編外雷鋒團》一書后,激動地請作者陶克和“編外雷鋒團”團長宋清梅簽名留念。她說:“有人說,我們‘90后’是吃著麥當勞、肯德基,哼著流行歌長大的,是自私、冷漠、信仰缺失的新生代。看了這部書,讓我深感學雷鋒是付出,更是成長與收獲。雷鋒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但這位年僅22歲、身高一米五四的小個子戰士,在我們大學生的心中,永遠是陽光男孩、巨人偶像,他不曾離開,也從未走遠。”

解放軍出版社政委梁京平說,《編外雷鋒團》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雷鋒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是每個人內心的共同期盼。“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比如書中所寫的不計職務講奉獻的宋清梅、廉潔奉公“一碗端”的姚德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國建等一批雷鋒生前戰友,都是干部學雷鋒的典型。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是傳播雷鋒精神最大的助推器。反之,台上講雷鋒,台下搞歪風,學雷鋒就會成為形式主義。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張良村博士說:“學雷鋒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要多為別人做好事。你今天種下善良的種子,明天一定會收獲溫暖的果實。”在西單圖書大廈,一位老人一邊翻閱《編外雷鋒團》一邊告訴筆者:“看了《編外雷鋒團》,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雷鋒精神人人可學、處處可為,隻要持續堅持、一以貫之,就一定能不斷提升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溫度。”

(河南省軍區政治部宣傳處提供了部分情況。作者系《編外雷鋒團》責任編輯)

(責編:權娟、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