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台兒庄上空的雄鷹——台兒庄大戰烈士何信之子何平的回憶

2013年04月09日15:32   來源:大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4月8日是台兒庄大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烈士何信之子何平應邀參加紀念活動,本報記者在台兒庄古城採訪了這位76歲的老人,通過他的回憶,還原真實的何信,還原那場慘烈的戰爭。

何信,號德璋,1913年生於廣西桂林。其父何少川與孫中山一同在日本創辦了中國同盟會,其母靳永芳是廣西第一位同盟會女會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18歲的何信從師范學校輟學,投筆從戎,考入柳州航空學校,畢業后受廣西當局資助到日本明野航空軍校留學。留學期間,何信刻苦學習,各科成績全優。在一次高空射擊考試中,命中率為95%,打破日本國最高紀錄。

學成歸國后,何信任教於柳州航校,1937年11月赴蘭州接收蘇聯援助的E15、E16飛機。1938年1月,何信被委任為中央空軍第8大隊第八中隊副中隊長,飛赴徐州第五戰區,率隊參加魯南會戰。何信先后數次升空出擊,屢建奇功,三獲嘉獎。

何平向記者展示了6件准備捐獻給台兒庄大戰紀念館的何信遺物:何信留學日本時《英語》筆記和《幾何》筆記,國民政府軍頒發的金質和銀質獎章,以及平常讀書學習的墨盒和鎮紙。

當時社會上把飛行員稱作“玻璃公子”,意思是一摔就碎了,是十分危險的職業。何信卻豪邁地說:男兒大丈夫,當以身許國。人生誰無死?為國為民而死,乃得其所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我輩熱血青年。

何平半歲時,何信離開母親和妻兒,奔赴戰場。臨行時,他請求母親效仿岳母在其背上刺青明志,靳永芳說:“兒呀,不用刺你背了,我早已刺你心裡了,不刺你也能做得到!”

1938年3月25日凌晨,何信率14架戰機與17架日機交鋒於臨(沂)棗(庄)上空,擊落日機6架。當回航至牧馬集上空時,遭到埋伏在雲層中日軍18架驅逐機的截擊。此時,何信所駕飛機油彈兩缺。敵機發現何信的飛機是主機,紛紛圍了上來,何信胸部連中三彈,血流如注。他沒有選擇跳傘逃生,而是拼上最后一點力氣,駕機向日機迎頭撞去,利用日機躲閃的機會,射出最后一排子彈,中彈敵機冒著黑煙墜向大地。何信繼而操控傷機,就近撞上另一架敵機,與日機同歸於盡。

在地面的中國軍民目睹了這場驚心動魄的空戰。此役,莫休、李膺勛及梁志航也以身殉國。至今何平還珍藏著父親當時穿的航空服,前后洞穿了6個孔。

何信犧牲時才25歲,台兒庄當地一名大財主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收斂烈士的遺體,后來遺體運至武漢又換成了楠木棺材。運回故鄉桂林安葬時,公祭三天三夜,萬人空巷。

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授予何信“空軍烈士”稱號。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何平長大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退休后,他個人創辦了桂林“何信烈士紀念館”,向人們講述父親的抗日愛國故事。(張環澤 岳增群)

(責編:程宏毅、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