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圖書連載>>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

《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危急之際受命負責中共特科

2013年04月10日16: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返回>>>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聯合出版

 危急之際受命負責中共特科

陳雲生活在急風暴雨之中。就在陳雲升任中共中央委員不久,發生了一樁出人意料的事,差一點使陳雲落入國民黨特務之手!

那是在六屆四中全會結束后5個來月── 1931年6月22日上午9時,當一個高個男子在上海市中心靜安寺英商所辦的探勒汽車行打算叫出租車時,一群預伏在那裡的便衣警察,便突然朝他扑來。不容他分說,把他推入一輛轎車,押往善鐘路(今常熟路)巡捕房。

審訊馬上開始。這個高個子用一口湖北話,聲稱自己姓余名達強。但是,審訊者抓起他的右手,指著那斷了一截的食指說道:“別演戲啦!你就是中共總書記向忠發!”

向忠發的被捕,是由於顧順章在兩個來月前── 1931年4月25日在武漢被捕、叛變。

顧順章,工人出身,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提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顧順章是中共特科三科科長。三科,即行動科。顧順章深知中共中央機密和中共中央負責人的行蹤。

顧順章一被捕,當即叛變,供出中共中央在上海的五個秘密機關的地址,即向忠發、周恩來、瞿秋白的住處以及中共中央秘書處、中共中央特科所在地。這一重要情報用密電發往南京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卻落在潛伏在那裡的中共特工錢壯飛手中,迅即告知周恩來等轉移,才使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機關避免了一網打盡的災難。

顧順章的叛變,使中共中央極為震驚,決心調最為可靠的人負責特科。周恩來把這一重任交給了陳雲。

這樣,陳雲在危難之際,擔任了極為重要的職務,即中共中央特科書記。

特科,中共專門負責懲處內奸、叛徒及中共中央機關的保衛工作,是中共中央的要害部門。

特科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最初,在1927年6月,中共江蘇省委機關的會議剛散,便被國民黨特務包圍,使陳獨秀之子、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陳延年被捕。緊接著,又因原共產主義青年團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兼秘書長韓步先和上海總工會書記張保臣的叛變,使繼任者、中共江蘇省委代理書記趙世炎被捕。

陳延年和趙世炎雙雙遭殺,促使中共考慮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去對付國民黨的特務,對付叛徒和內奸。於是,中共江蘇省委便建立了一支“紅隊”。

不久,中共中央機關從武漢遷來上海,也建立了“紅隊”。

1928年秋,周恩來把這兩支“紅隊”合並在一起,成立了一支“紅色恐怖隊”。

這支隊伍最初由從蘇聯學習回來的譚保全負責。

“紅隊”,又稱特務工作科,科長為顧順章,直屬中共中央軍委領導。據當時參加過這一工作的周惠年回憶,特務工作科下屬四個股,即特務股、情報股、保衛股和打擊土匪的土匪股[1]

特務工作科后來簡稱特科。

1928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常委會作出決定,成立由向忠發、周恩來、顧順章三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專門負責反奸工作和中共中央機關保衛工作。

中共中央特科改由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領導,由周恩來直接指揮,顧順章負責。

這時的特科,下分四個科:

第一科為總務科,負責總務,例如租住房、選擇會議地址和掌管財務等。

第二科為情報科,負責搜集情報,掌握敵情,對敵方的偵控機構進行反間諜工作。

陳賡為科長。那時,陳賡化名王庸,人稱“王先生”。

第三科為行動科,負責打擊對中共中央機關構成威脅的叛徒、特務,負責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工作。實際上就是原先的“紅隊”。以顧順章為科長。

第四科為交通科,主要任務是保障上海及全國各地秘密交通網的正常運行,也負責中共中央的地下無線電台的報務工作。科長為李強。

其中,第二科建立后,便開展反間諜工作。在1928年,楊登瀛便成了第一個中共特工。楊登瀛,又名鮑君甫,他是陳立夫的親信,是國民黨中央駐上海的特派員。他為中共提供了大量機密情報。

緊接著,在1929年底,第二科又派出三員干將,潛入國民黨高級特務機關。這三名干將便是李克農、錢壯飛和胡底。內中,錢壯飛擔任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機要秘書。

在顧順章叛變的千鈞一發的關頭,正是錢壯飛發揮了重要作用,才使中共避免了重大損失。

顧順章叛變后,中共急令錢壯飛以及李克農、胡底,還有陳賡,立即撤離上海。主管情報工作的周恩來著手重整特別委員會。

周恩來點將,調來陳雲主持特別委員會。在新的特別委員會會議上,周恩來宣布,由陳雲、康生、潘漢年三人領導,陳雲負總責,康生為副。

周恩來還宣布:

陳雲兼一科科長,直接領導總務、財務、交通等工作﹔

潘漢年任二科科長,負責搜集情報、偵察敵情和反間諜等工作﹔

康生兼三科科長,負責指揮、執行保衛及警報等工作。

這樣,特別委員會在陳雲領導下,重整旗鼓,開展工作。



[1]王凡,《中共上海特科的故事──訪革命老人周惠年》,《法制與新聞》,1995年第四期。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