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聯合出版
劉英回憶長征中的陳雲
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結束之后,江西蘇區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國民黨軍隊對江西紅軍的第五次“圍剿”節節勝利,包圍圈越縮越小。
1934年10月10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在這一天,中央紅軍悄然開始向西突圍,當時叫做“西征”。后來,這“西征”竟然“征”了二萬五千裡,變成了“長征”。
1934年10月20日夜,陳雲率陳伯鈞領導的中央紅軍后衛部隊五軍團十三師,從江西於都河石尾渡口出發,渡河西進,踏上了長征之路。當時,陳雲擔任第五軍團中央代表(后來改任軍委縱隊政治委員)。第五軍團為后衛軍團,共一萬二千多人,軍團長為董振,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由於是后衛軍團,所以成了最后一支開拔長征的部隊。
在長征中,第5軍團斷后,而蔣介石部隊緊緊尾追,所以第5軍團格外艱辛。
劉英(后來成為張聞天夫人)曾在陳雲手下工作,陳雲跟她同庚。長征途中,陳雲還擔任地方工作部部長,劉英、賈拓夫、蔡暢等都在這個部。
劉英向筆者講述了長征中的陳雲[1]。劉英的客廳裡,挂著陳雲所書條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陳雲借用魯迅的詩句,“書贈”劉英。
劉英告訴筆者,地方工作部是做群眾工作的。用毛澤東的話來說,那就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在長征中,紅軍每打下一座城市,地方工作部都要派出一支先遣隊,進入城市做群眾工作。
劉英說,陳雲全身心投入工作。辦事很細心,經常是先開會布置,然后又嚴格地進行檢查。陳雲平時話不多,不抽煙,不喝酒,穿著也很朴素。他喜歡聽評彈,可是在長征途中,哪有評彈可聽?
劉英記得,在過金沙江的時候,岸邊擠了許多部隊,都想早點過河,秩序有點亂。這時, 陳雲擔任總指揮,有條不紊地指揮過河。他很沉著、冷靜,大家都佩服他,聽他指揮。
那是在1935年5月中旬,中央紅軍在雲南祿勸縣西北的皎平渡口北渡金沙江。
為了指揮渡江,專門成立了渡江司令部,由劉伯承擔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
陳雲自己也曾這麼回憶:
各部隊按到達江邊之先后,依次渡河,不得爭先恐后。並在未到江邊前,沿途貼布渡河紀律。部隊到江邊時,必須停止,不能走近船旁。必須聽號音前進。而且每一空船到渡口時,依船之能渡多少人,即令多少人到渡口沙灘上,預先指定先上那一隻船。每船有號,船內規定所載人數及擔數,並表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隻能一路縱隊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船上司令員,船中秩序必須聽命於這個司令員。而紅軍之對於服從命令紀律之嚴,亦非國民黨軍所可及。即如紅軍中軍團師長渡河時,亦須按次上船,聽命於渡河司令部,不稍違背。[2]
1992年4月9日,陳雲為那裡渡口所建的“紅軍渡江紀念碑”題寫了碑名。
在渡過金沙江之后,1935年5月下旬,紅軍飛渡四川省瀘定縣內的鐵索橋……
劉英說,陳雲辦事有條有理,講話也是如此。他原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學徒,很早跟書打交道,養成讀書的習慣。陳雲看書,不是東翻西翻,而是一本一本地鑽研。他很穩重,肯學習。他本來不懂經濟。后來,他很仔細鑽研經濟理論,成了黨內的經濟專家。
劉英說,那時對毛澤東習慣於稱“主席”,朱德稱“朱老總”,對劉少奇、陳雲則稱“少奇同志”、“陳雲同志”,而對鄧小平則直呼 “小平”。
[1] 1991年7月3日、7月11日採訪於北京劉英寓所。
[2]陳雲(廉臣),《隨軍西行見聞錄》(193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