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后"的非凡才智究竟從何而來?去問問北大荒、大草原、黃土高坡﹔去問問荒原上吼叫的狼、暴風雨中瑟縮的羊﹔去問問當年的傷痕文學、朦朧詩﹔再去問問1977年那份連初中生都躍躍欲試的高考試卷﹔去問問牆皮斑駁的筒子樓和擺放在樓道裡的煤氣罐﹔去問問未名湖、清華學堂、圖書館﹔去問問新華書店和中國書店﹔也去問問街頭的煎餅攤……
這就是"50后",他們一度站在基層的跳板上,之后一躍而起、大浴脫胎……
改革開放讓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用青春的尾巴抓住了重走人生路的機遇,或考上大學,改變一生的命運﹔或返城工作,扎穩生活的根基﹔或闖蕩商海,展示人生的價值和智慧……
稍加留意,人們就會發現,"50后"的身影已出現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當中。他們與共和國同齡,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等歷次運動,又在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50后"們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轉變,正在走上領導崗位,成為民族的基石、國家的棟梁。他們有著怎樣的性格和個性?將怎樣領導我們繼續進行改革開放?
責任重於泰山。中國是個泱泱大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存在諸多差異。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大國需要的是膽略,烹小鮮需要的是功夫和手藝,二者不可偏廢,英明的領導人必更注重后者。"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成功的將帥必定也是個好兵。
"50后"們必將有所擔綱!期待著"50后"們為國家和民族輸入更多的正能量!
專於實干甘做"鋪路石"
他們出生於1950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們被時髦地冠以"50后"。如今他們已成為70后、80后、90后的父輩。特殊的時代背景,使他們成為后人的"鋪路石"。
他們曾經吃過大苦,是命運多舛的一代人。在人生的黃金階段趕上了上山下鄉運動,幾乎使整個青春歲月蹉跎和荒廢。他們曾經熱血沸騰,夢想著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又有人因理想被愚弄而反叛或玩世不恭。他們當中有人曾經看破紅塵又墜入紅塵。還有人在抱怨中自暴自棄。也有人不甘沉淪而自強不息……
他們是在歷次運動中"折騰"出來的一代人:還在幼年時期,就趕上了抗美援朝戰爭、社會主義改造、三反五反、大躍進。在長身體時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餓得"三根筋挑一個頭"。在人生的花季他們走南闖北,背井離鄉。在返城時又曾橫遭白眼,在苦悶和彷徨中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改革開放讓他們用青春的尾巴抓住了重走人生路的機遇,或考上大學,改變一生的命運﹔或返城工作,扎穩生活的根基﹔或闖蕩商海,展示人生的價值和智慧……
他們曾意氣風發,又曾失魂落魄。或許正因為經歷了這樣一種歷練,這一代人格外堅強和理性,他們敢想、敢講、敢做、敢勝、敢愛、敢恨、敢於戰斗……或許,又因長期在基層的摔打和實踐,以及在大躍進、上山下鄉、戰天斗地的"壯志豪情"中因蔑視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而吃盡苦頭,他們很少唱高調,在刻苦學習理論的同時,骨子裡專注於實干,真正做到了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他們埋頭苦干且很少脫離實際。這是這代人最可貴的品質。
他們當中有的人下海經商,日后成長為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有的人成為國企領軍人物,有的成為國家領導人,更多的人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家庭的頂梁柱。
有這樣一群"50后",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們的事業堅如磐石,他們的家庭溫馨和睦。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忍辱負重,正在成為民族的脊梁!
鐵杵淬火的鍛造
同為"50后",人生卻迥異。有人上了老山前線,有人下海經商,有人漂洋過海想換種活法,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敢於挑戰、敢於探險成為這一代人共同的特征,他們的人生也因此而充滿傳奇。
一位曾經參加過1979年南疆作戰的"50后"老兵對本報記者這樣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最堅強的!我們曾經受到命運的捉弄,但如今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他以一種充滿敬畏的口吻提及一位金融高官,他說:"是時代造就了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這個人當過知青,在老山前線打過仗、負過傷,曾是感情澎湃的詩人,又是鐵面的審計署高官。他在天津薊縣從事審計工作時曾遭歹徒電話恐嚇,但他的回答卻震懾住了對方:"告訴你,我參過軍,打過仗,負過傷。你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吧!什麼我沒見過?"
他是學者,又是金融高官。他還是電視屏幕上的"總編劇",其中最出色的是與審計有關的反腐影視劇比如《人民不會忘記》。他也出版過學術著作《結構經濟學--從結構視角看中國經濟》。但或許是他過於低調、遠離媒體,人們從未把電視屏幕上"總編劇"和一位央行副行長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如果說這樣的勇氣和魄力,是經過重錘敲打出來的,是用淬火淬出來的,那麼這樣的才情卻需要扎根於生活的積澱,日積月累,靠著鐵杵成針的頑強毅力,一點點地打磨。"老兵感慨著說,人民需要這樣的官員!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人來管理事業、企業和國家,他會勤於調查研究,會悉心考察社會事務的復雜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為百姓講真話,辦實事!
創業精神在骨子裡
改革開放始於"50后"。他們敢於對"鐵飯碗"說"不",創業精神滲透到他們的骨子裡。這批人經歷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每一個瞬間,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腳步,捕捉著每一個商業機會,演繹著最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明和創業文明。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已經成為富有影響力的財富人物。
在全國工商聯新一屆執委會的領導班子當中,一批"50后"企業家已經成為副主席,他們當中有廣州長隆集團董事長、四川科創董事局主席、東岳集團董事長、百步亭集團總裁、民生銀行董事長等等。
這裡講述的,卻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50后",他50歲才創業。他是山東的一位鄉鎮干部,卻在湖南創業成功,因而引起了兩地媒體的廣泛關注。他的經歷再次証明了創業精神的價值。用他的話說:"創業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隻要有了這種精神,多大年紀創業都不晚。"
2005年,50歲的他從山東某鄉鎮正科級的位置上退休。按照國家規定,他退休時每月領取3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老伴每月接近千元的養老保險金,可以過上富足的日子。然而,他退而不休,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帶著老伴來到湖南,開始了創業生涯,這在當時看來,似乎有點自討苦吃。
他選擇的項目是鞋底加工。最開始,他從河南、山西等地的供貨商那裡運來橡膠底片,從湖北、福建等地運來泡沫塑料,然后從諸如江浙、河北等地買來各種機械、零配件和其他原材料,在住地附近的工廠裡進行簡單的粘膠、打磨、上線、包裝等工藝處理,然后聯絡到各地經銷鞋底的批發商,用相對低廉的價格換來他們的信任以及訂單。
在最開始的一兩年間,他和老伴住在簡陋的宿舍裡,運作著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龐大工程,沒有多少初始資金,也沒有別人幫忙,全仗著曾經在鞋底市場有過的銷售經驗和人脈:銷售是自己,會計是自己,採購是自己、技術工人也是自己,搬運工是自己,到處借錢的也是自己。
受盡白眼,嘗盡勞累,操心勞力,與工廠的合作慢慢有了起色,市場打開了,有了穩定的經銷渠道,在生產工藝流程上,他已經摸得門清,而在整個銷售、物流、倉儲、採購環節,更是親力親為,自有一本心經。他也開始物色到不錯的工人,幫助自己撐起這個局面。
即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他這個行業影響也不是很大,畢竟鞋底是做人的生意,全中國8億農村市場,足夠好好消化。
他對鞋廠的未來充滿著信心,按照一年400萬雙的產量,一年的淨利潤在200萬元左右,再過幾年或許就能做到300萬元,甚至400萬元……
當被問及姓名時,他隻簡單地說:"老李。"
在全民創業浪潮下,老李的經歷似乎屬於另類,他游離在主旋律之下,卻獨具慧眼地發現並填補了一個個市場空白。而正是像老李這樣的一批"50后"們忍辱負重,憑借龐大的量產,在地廣人稀的農村,滾動著資本的雪球,憑借著不為主流人群熟知的產業鏈和運作模式,創造著屬於"50后"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脈絡。
家庭責任不離肩
"50后"們在事業上敢於拼搏,在家庭生活中含辛茹苦,家庭責任最為重大。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重壓下,他們為長輩和晚輩的辛勤付出,所換來的是家庭的和睦、社會的穩定。
"50后"們大多經歷過"上山下鄉",遠赴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們在缺衣少食的老少邊窮地區,經歷貧窮和飢餓,和農民一樣撅著腚掙公分,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著社會主義的幸福花。或許正是因為曾經經歷的貧窮和拮據,他們更懂得財富的價值,他們養成了保守的消費習慣,賣力氣掙錢,卻惜於花費,不是存錢就是捐助。
另外,"50后"們出生於"人多力量大"的年代,往往兄弟姐妹眾多。在貧窮和飢餓交織的歲月裡,他們與兄弟姐妹們共同成長,也較70后、80后和90后的獨生子女們更懂得分享與給予。
"50后"結婚的年代,備齊"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體面地成個家,圖個溫飽,無病無災便是他們所有的念想。
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50后",他們或是成功的企業家,或是下海經商的個體老板,他們擁有千萬財富,卻往往身無分文。當被問及:"您的錢呢?"他們總是支支吾吾地說,好像給孩子賣房了吧?又拿去投資了吧?捐給希望小學了吧?
而與之形成天壤之別的當屬70后了。他們中有不少已經是獨生子女。工資貼補家用的觀念開始淡化,而且花錢的選擇比起上兩代人極大地豐富了:很多人攢錢出國深造﹔有遠見的在家人的幫忙下買了套房,日后証明這一決策無比英明……
而對於80后、90后們來說,在職場打拼,用不低的薪水買個自己心心念念的奢侈品也很正常,比如動輒萬元以上的LV包包、愛馬仕皮帶,整體來說,他們對物欲的掌控拿捏得不錯。
相比之下,70后和80后面臨最為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90后們嶄露頭角,稚嫩的雙肩還無法承受太沉重的負擔。而"50后"們承擔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最為重大。
人們不禁要問:"這麼重的擔子,難道隻有'50后'能挑得起嗎?"
大浴脫胎
如果有人想不明白,"50后"的非凡才智究竟從何而來?那麼,去問問北大荒、大草原、黃土高坡﹔去問問荒原上吼叫的狼、暴風雨中瑟縮的羊﹔去問問當年的傷痕文學、朦朧詩﹔再去問問1977年那份連初中生都躍躍欲試的高考試卷﹔去問問牆皮斑駁的筒子樓和擺放在樓道裡的煤氣罐﹔去問問未名湖、清華學堂、圖書館﹔去問問新華書店和中國書店﹔也去問問街頭的煎餅攤……
這就是"50后",他們一度站在基層的跳板上,之后一躍而起、大浴脫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