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周南解密港澳回歸——中英及中葡談判台前幕后》,新華出版社出版,張春生、許煜編著
1982 年9 月,鄧小平第一次會見撒切爾夫人時,中英雙方就已經開始正面較量了。后面的正式談判前7 輪的中方代表團團長是姚廣,到了第8 - 22 輪談判,周南由幕后走到台前,接任中方代表團團長。但他表示,整個談判過程都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自始至終,在關鍵時刻和關鍵問題上,都是鄧小平拍板定案的。”
1982 年9 月,撒切爾夫人訪華的一個星期前,鄧小平在住地與李先念還有幾位有關人士,專門談了撒切爾夫人訪華之事。他再次肯定1997 年收回香港的決策是正確的,並指示:“這次同撒切爾夫人會談,就是將原則定下來。希望英國同我們合作。要說明如果這中間發生大的風波,我們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不得不作新的考慮。”
1982 年9 月23 日,撒切爾夫人與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就香港問題舉行會談。撒切爾夫人首先陳述了英國政府立場,強調“有關香港的3 個條約在國際法上仍然有效”,隻可以通過協商加以修訂,不可以單方面廢除。“如果英中兩國政府能就香港未來的管治權達成令英國議會滿意和港人信任的安排,英國政府便會考慮主權問題。”
趙紫陽隨后發言,他拒絕了撒切爾夫人所說的主張,聲明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 年“新界”租約屆滿的時候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在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中國將採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的中國人管理,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等,以保持香港的穩定與繁榮﹔他強調,國家主權與經濟上的考慮相比,始終是第一位的問題。但撒切爾夫人根本聽不進去。
9 月24 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撒切爾夫人,全面闡述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這一次會談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撒切爾夫人一上來就要求在1997 年后繼續維持英國對整個香港地區的管轄不變,並以威脅的口氣說:“要保持香港的繁榮,就必須由英國來管治。如果中國宣布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和后果。”撒切爾夫人以為,既然中國人要進行現代化建設,那就需要香港,因此,隻要英國方面堅持不讓,並對中國“曉以利害”,中國就不得不放棄收回香港的打算。所以她強調:中國如果要搞現代化,就離不開香港的而要保持香港的繁榮,就離不開英國的管治。
鄧小平立刻針鋒相對地頂了回去。他強調: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的余地。他以高屋建瓴、斬釘截鐵的姿態申明:1997 年中國將收回香港,不僅是“新界”,還包括香港島和九龍。“如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 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都是李鴻章!不遲於一兩年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
對撒切爾夫人所說:一旦中國宣布1997 年要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鄧小平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中國政府在作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他嚴肅指出:“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鄧小平還講了一句很重的話,他說:“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 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麼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撒切爾夫人聽懂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氣焰一下子掉了下來。第一次交鋒“鐵娘子”就敗下陣來,看來英國的“鐵娘子”頂不過中國的“鋼鐵公司”啊!周南說,“鋼鐵公司”是毛澤東當年送給鄧小平的綽號。那次會談結束后,撒切爾夫人在走下人民大會堂東大門台階時,還摔了一跤。但中國是禮儀之邦,給她留了面子新聞片裡沒有這個鏡頭。周南說他后來在香港看紀錄片,片子裡老出現這個鏡頭。
后來,柯利達在回憶錄裡寫道:那天晚上到釣魚台賓館,撒切爾夫人就對他說:“他(鄧小平)這個人好冷酷無情呀!”柯利達的回憶錄裡還有一段話:“看來中國領導人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維持香港繁榮統__一兩者之間如果發生沖突的時候,寧可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也不會在國家主權上讓步。”
撒切爾夫人這次訪華的結果是中英雙方發表了一個公報,宣布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就香港問題進行商談。但撒切爾夫人離開北京到達香港后,還是到處宣揚她的“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論”,說“英國是根據這些條約來管治香港的,條約是有效的,合法的。”並聲稱“英國政府對500 萬港人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和義務”。
這引起了香港青年愛國學生的抗議和中國政府的嚴厲批駁。中國外交部和新華社先后發表聲明指出:中國政府一貫認為這些作為帝國主義“炮艦政策”的產物而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完全非法的,無效的。香港是事關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10 億中國人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大事,隻有中國政府才有權說對香港的中國居民負有一個主權國家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