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北京大學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會場。
第二國際(1889–1916)是繼第一國際之后的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第二國際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該組織后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第二國際留下的,在世界上影響較大的事情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和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要求8小時工作制的運動。
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擴張,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國際工人運動風起雲涌。188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會議提出勞動者實行8小時工作制。5月1日,美國約35萬人以芝加哥為中心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實行8小時工作制。3日,警察進行鎮壓打死兩名工人。4日,警察向人群開槍,4名工人死亡、多人受傷。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歐洲各地紛紛舉行抗議活動。1889年7月,恩格斯在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次年5月1日成為了第一個國際勞動節。
1905年在東方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對“五一”節進行過宣傳介紹,當時翻譯為“萬國勞動者團結大示威”。
1918年5月1日,一些革命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曾散發過介紹五一勞動節的傳單。那時,從共產國際發現的《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裡這樣寫道:“北京的人口不過93萬,可以大膽地說,有一半以上是游手好閑的人……政治問題仍然不被重視。”“在清朝時有許多遺老遺少居住在那裡,他們利用與帝王的關系,繼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還有將近20萬這樣的居民,由於他們的忠順,仍然不從事任何固定的職業。”“除了這些懶漢以外,還要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以及簇擁在他們周圍的各種寄生虫。”
1919年3月9日,李大釗把親自在唐山煤礦實地調查的工人生活狀況,寫成《唐山煤廠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騾馬》,刊登在《每周評論》第12號上面。14日到16日在《晨報》上發表了《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我們要曉得痛苦的人,是些什麼人?痛苦的事,是些什麼事?痛苦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要想解脫他們的痛苦,應該用什麼方法?”向知識青年傳播先進的革命理論,促使一批先進的青年人集聚在李大釗身邊。5月1日,在李大釗協助下,《晨報》第7版“文化副刊”是“五一勞動節紀念”專號,介紹歐洲國際勞動大會盛況,號召中國工人階級與國際勞動組織接軌。這一天,淵泉(陳溥賢)、守常(李大釗)、一粟(高一涵)分別撰文介紹“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和現實意義。李大釗在《五一節雜感》中指出,這是工人“直接行動”取得成功的日子。此文為幾天后爆發的“五四運動”及工人階級登上中國政治舞台,起到了巨大的動員作用。
1920年1月,在李大釗號召和組織下,北京大學青年學生到人力車工人居住區進行實地考察,工人悲慘的生活狀況使他們大為震驚。“調查回來,大家相顧失色,太息不知,都顯出一種極傷心且不平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把青年知識分子的愛國思想與啟發工人階級覺悟相互融合,成了擺在李大釗面前迫切而現實的工作。李大釗把五一勞動節作為雙向互動的時機,堅持每年進行大規模宣傳活動。1920年五一節,《新青年》以7卷6號出版“勞動節紀念號”,以李大釗的《“五一”運動史》作為發刊詞,介紹國際勞動節的由來、歐美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制的勝利斗爭,希望中國工人把它看成是覺醒的日子。同時孫中山題詞“天下為公”、蔡元培題詞“勞工神聖”,登載陳獨秀的《勞動者底覺悟》、《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及唐山等地的勞動狀況調查等。在5月1日這一天,李大釗還組織領導在北京大學二院召開了約有500多名工友和學生參加的紀念大會,他熱情洋溢地號召大家把五一節“當作我們一盞引路的明燈。”“本著勞工神聖的信條,跟著這個明燈走向光明的地方去。”會后,工讀互助團成員何夢雄等分乘兩輛汽車到東西城游行,車上飄揚的橫幅寫有“勞工神聖”、“五月一日萬歲”的口號,並沿途高呼“勞工萬歲”、散發《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這一天,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舉行集會游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大型活動紀念“五一勞動節”。
1921年5月1日,在李大釗指導下,北京大學學生精心創作了《五一紀念歌》,由鄧中夏等到長辛店機車車輛廠向工人們教唱,宣傳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意義,鼓舞工人斗志,爭取自身的解放。長辛店1000多名工人舉行了紀念五一勞動節群眾大會和示威游行,慶祝自己工會組織的成立。李大釗發表《中國學生界的“五一”》,指出:“五月四日這一天是中國學生界的‘五一’,因為在那一天,中國學生界用一種直接行動反抗強權世界,與勞動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的意味,所以要把他當做一個紀念日。”
1922年5月1日,李大釗在北京高師工學會、北大馬克思研究會、北京學生聯合會舉行的五一紀念大會上,作了題為《五一紀念於中國勞動界的意義》演講,李大釗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反對國際的軍閥、財閥的壓迫”、“改善工人境遇”、“要求8小時工作”等斗爭口號,號召全社會一起為之奮斗。
1923年5月1日,李大釗在《晨報》副刊上,署名T.C.L 發表了《工人國際運動史》,對世界工人階級的國際組織演進做了詳實的介紹。他說:“吾信工人的國際運動的聯合戰線,終有成功的一日。故當本年的勞動節,為介紹工人的國際運動史略如此。”
1924年5月1日,李大釗在《北大經濟半月刊》上發表了《這一周》短文,指出五月裡可紀念的日子,有五一紀念日、五四紀念日、五月五日是馬克思誕辰、五月七日是日本帝國主義提出致我死命的“二十一條”的國恥紀念日。“在民國十三年‘五一’紀念日的示威運動中,我的國民的吶喊”就是“國際帝國主義是我國民唯一的仇敵!”
1925年5月1日,李大釗在廣州出席全國第一次勞動大會和全國農民代表大會,他沒有發表文章,隻在大會上作了發言。可惜的是,沒能把講演稿保存下來。
1926年5月1日,李大釗在中共北方區委的刊物《政治生活》第76期上面,發表了《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這篇文章是把馬克思的《中國及歐洲的革命》全文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廣大黨員讀者,使之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理論和事實。”
通過連續幾年的五一勞動節宣傳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北方工人運動掀起了第一次斗爭高潮。(董艷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