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抗戰的傷痛永不能忘懷

韓山元先后三次向海南省博物館捐贈珍貴文物

2013年05月06日14:54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韓山元先生近照

韓山元先生近日向海南省博物館捐贈的文物

日軍侵瓊照片

日軍侵瓊照片 翻拍自《南支派遣軍》畫冊

近日,新加坡知名老報人韓山元借回鄉祭祖之機,第三次向海南省博物館捐贈了《南支派遣軍》畫冊及“新加坡軍港區瓊崖同鄉會互助部會員卡”兩件文物,這對研究日本當時在華南地區包括海南的歷史狀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韓山元講述的家世,更讓人對抗戰時留給中國人的傷痛不敢忘懷———

三次向省博捐贈珍貴文物

“一杯咖啡,要奶要糖。”和許多老華僑一樣,韓山元已經習慣在談天會友時有咖啡的醇香陪伴。這份優雅,來自多年的南洋生活,更能平復談到故鄉時的激動心情。

祖籍海南文昌的韓山元現居新加坡,退休前任新加坡《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執行級編輯記者,目前任新加坡隨筆南洋文化協會顧問,新加坡南橋機工歷史研究會副會長,熱衷於文物、史料收集研究,記錄了大量珍貴的華僑移民歷史。

韓山元是海南省博物館建館以來首個捐贈文物的海外海南華僑。前不久,韓山元借回鄉祭祖之機,第三次向海南省博物館捐贈了《南支派遣軍》畫冊及“新加坡軍港區瓊崖同鄉會互助部會員卡”兩件文物,這對研究日本當時在華南地區包括海南的歷史狀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此前,他曾分兩批捐贈日本海軍與八幡鋼鐵所作的《第五回海南島開發協議會報告書》、“中華民國”頒發的《僑民登記証》、“中華民國”駐新加坡領事館頒發的《華僑登記証》、海外華僑為支持抗戰購買的《救國公債》復制品、1959年出版的《星州日報》、《昭南日報》等等。其中,《第五回海南島開發協議會報告書》,為1943年日本海軍及八幡鋼鐵所,對海南島資源的秘密調查報告。該報告印量不高,對研究日本當時在海南各機構工作狀況,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國恨家仇 浸透血淚的家族史

早在1938年底,韓山元的父母就遠赴南洋,經由新加坡至馬來亞半島謀生。1942年,日本佔領新馬,韓山元在馬來亞半島出生。日本投降后,韓家舉家遷往新加坡,自此久居於此。

作為一名資深報人,韓山元很早就對歷史資料的收集傾注心力。由於國恨家仇的交織,讓他退休后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韓山元回憶:“那年父親遠赴南洋,年邁的奶奶舍不得離開老家,便留了下來。沒想到,這次分別竟成了他們母子的訣別。”

1939年,日本侵入海南島。韓山元的二叔正值20歲青春年華,一腔熱血加入了抗日游擊隊,而后,由於腳傷不得不回家醫治療養。不料風聲走漏,日軍沖進韓家將其搜出,捆綁在村裡的大樹上,強迫全村人前來觀刑。

“他們沒有將二叔直接槍斃,而是用刺刀一刀一刀地刺向二叔。二叔全身上下血流如注。”韓山元握住了拳頭,“出於母親的天性,奶奶這個手無寸鐵的年邁婦人不顧一切地沖向前去,要擋在二叔身前。”

殘暴的日軍攔下了她,並用軍靴、槍柄狠狠地踢打、撞擊她孱弱的身軀直至她斷氣,韓山元二叔也由於失血過多壯烈犧牲。不僅如此,泯滅人性的日軍還將母子二人尸體拋至荒野,脅迫村民不准前往收尸。

“噩耗傳來,父親猶如遭受了晴天霹靂,悲痛欲絕的他多番求人尋找奶奶與二叔的尸體,但幾十年來,最終也沒能找到。”說到這裡,韓山元的雙手緊緊握住了溫熱的咖啡杯。

1980年代,韓山元隨父親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

韓山元紅著眼眶憶起,“那天回到文昌老家,80多歲的父親捧著故鄉土,竟然哭得像個孩子。”

“媽媽你養了我這個不中用的孩子,沒有讓你吃我一碗飯,沒有親手為你收尸,我是多麼不孝!”沒有靈堂,沒有墓碑,隻有一張擺著簡單供品的小桌,這就是父親對祖母和二叔的祭拜。父親的哭喊,聲聲敲擊著韓山元的心。

韓山元告訴記者,那次短暫的返瓊祭祖,是父親最后一次踏足海南。而后,盡管病重的父親仍心心念念希望落葉歸根,但已經力不從心。

或許是戀鄉之情能血脈相承,或許是被自己與母親的血淚喚醒了鄉戀,又或許是看過了父親返鄉時的漣漣淚水,韓山元讀懂了父親彌留之際的牽挂。

父親去世后,他與三個弟弟將父親的骨灰帶回文昌,埋在了祖父墳邊。

不忘國恥 收集侵華鐵証

翻開這本1940年在日本出版的全日文《南支遣派軍》畫冊,一幀幀印刷在光面紙上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展示了1938年至1939年間,日軍南支派遣軍侵略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作戰戰略要圖及整個侵略過程,其中詳細介紹了海南島攻略等,是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証。

“看到它的第一眼,我驚訝到講不出話來。”談起這次捐贈的《南支遣派軍》畫冊,韓山元直呼“好險”。

原來,韓山元自小就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在任《聯合早報》記者期間,更為孫中山手記、徐悲鴻畫作等不少文物、史料撰寫過相關報道。慢慢地,不僅韓山元會四處“淘寶”,許多手持珍貴文物的華僑也會主動聯系,請他一同“鑒寶”。

《南支派遣軍》畫冊來自一位原籍潮州的80多歲老華僑。在日軍佔領新加坡時期,老華僑的日本朋友將畫冊送給了他。可惜的是,老華僑年事已高,他的孩子們自幼成長於新加坡,不懂中文,更不懂日文,對史料研究亦不感興趣。

臨近搬家,老華僑不知如何處理該畫冊,想起曾讀過韓山元所作的相關報道,他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托朋友致電韓山元表示願意轉贈該畫冊。

“接到電話我興奮得連說‘一定要’,然后就立刻趕往老先生的家裡去取。好險!好險!這麼珍貴的文物,差一點就要被當成垃圾扔掉了。”韓山元說,“我收藏的大多數文物都是這樣得來的。我很慶幸我的工作為我樹立了這樣的品牌,多多少少‘拯救’了一些文物。”

得到《南支派遣軍》畫冊后,韓山元將其珍藏了整整三年,每每翻閱,國仇家恨都歷歷在目,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表示,盡管文物得來不易,但經過權衡,還是認為將其捐贈給省博物館更有意義。

“它能喚醒我們最深處的記憶。盡管日軍當年的惡行不應讓現在的日本人償還,但部分日本人歪曲、抹殺歷史的行為不能原諒。”韓山元激動地說,“這本畫冊在博物館展出,能提醒更多新一代的青年們不要忘記先輩所受的磨難,銘記血海深仇。”

關於重讀歷史,韓山元這樣認為,要了解一個國家、民族的今天,一定要知道她的昨天。“我們組織成立了‘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並預備將其改名為‘二戰歷史研究會’,把研究范圍擴大到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上來。”韓山元說,同時,他將為省博物館繼續在海外收集相關文物、史料。(實習生 陳蔚林)

(責編:程宏毅、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