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追尋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的流亡足跡(圖)

2013年05月10日10: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布魯塞爾大廣場

“聯排別墅”

有思想的旅游紀念品

1848年初冬,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一棟擺設寒酸的公寓裡,一個滿臉胡子、身材矮小的男人正伏案寫作。他肩膀寬大,看上去雖然年輕,但縷縷白發依稀可見。他左手執筆,字跡潦草得難以辨認。和往常一樣,寫作是時斷時續的。趴著寫一會兒,他就起身離座,圍著書桌踱步,然后坐下來再寫。

這個男人名叫卡爾·馬克思,他正寫的是《共產黨宣言》。這一幕選自美國密蘇裡大學歐洲史教授喬納森·斯珀伯剛剛出版的傳記,書名叫《卡爾·馬克思:19世紀的生活》。

馬克思1818年生,卒於1883年,享年65歲,他的一生中有3年在布魯塞爾度過。馬克思本是普魯士(德國)人,先流亡巴黎,后又被法國驅逐出境。1845年2月,他流亡到布魯塞爾。

當時,馬克思的經濟狀況窘迫極了,說身無分文一點兒都不為過。而且,他還得養家糊口。因為,他的妻子燕妮和長女珍妮一直陪伴左右。更要命的是,燕妮此刻已身懷六甲,二女兒勞拉不久將呱呱墜地。

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離開巴黎的搬家費和到了布魯塞爾的安家費等開銷,一切都得靠別人資助。從恩格斯1845年2月22日寫給馬克思的信中可以得知,恩格斯一聽到馬克思流亡布魯塞爾的消息就給他籌措了資金,並希望“這些錢夠他全家在布魯塞爾開始新生活”。

在布魯塞爾的頭一年,馬克思一家的日子最難過。別的姑且不提,僅僅是住的地方就輾轉了七八處。最終的“定所”是一棟現在稱之為“聯排別墅”的普通居民樓,上下四層。從1946年到1948年,馬克思一家一直住在這裡。這棟房子位於布魯塞爾市伊克塞爾區的讓·達登街(Rue Jean D'Ardenne)50號。這裡環境還算恬靜,交通也算方便。

如果現在造訪這棟房子,你首先會發現,它已增高變成了一座5層建筑。最上面的那一層是房主后來加蓋的。在樓房外牆上,伊克塞爾區歷史協會寫了一塊小牌子:1846∼1848馬克思在這裡居住。

因為這裡是馬克思的故居,所以現在成了“歷史遺跡”。這一點,不知馬克思當年是否想到過。但有一點,他肯定沒想到,現在的住戶不僅沒把這座“歷史遺跡”辦成紀念館,而且還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瑜伽館的招牌。如果馬克思得知現在的市民如此會做生意,也不知他有何感想。

馬克思到布魯塞爾不久,恩格斯便於1845年4月投奔了過來。這兩位終身不渝的革命戰友一見面即投入了工作。他們夜以繼日地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寫作該書時採用了幽默和譏諷的風格,給他們艱辛的工作增添了樂趣。在馬克思逝世后不久的1883年6月2日,恩格斯在寫給勞拉的信中回憶說,他和馬克思寫到得意時常大笑不止,“鬧得你們難以入眠”。

當然,在這3年歲月中,馬克思自己也獨立完成了兩部著作。一部是針對普魯東的《貧困的哲學》所寫的《哲學的貧困》﹔另一部是根據他給布魯塞爾德國工人協會演講稿整理而成的《雇佣勞動與資本》。

做了這些理論准備之后,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最終合作完成了他們的巔峰之作——《共產黨宣言》。它即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也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

應該說,馬克思不僅是一位理論家,而且還是一位共產主義實踐家。從他的住處步行約兩公裡,便來到了布魯塞爾市中心著名的大廣場。當年,這裡不僅坐落著市政廳,還聚集了比利時的許多行業商會。在大廣場的一角,有一座名為“天鵝之家”的建筑,馬克思經常在一樓的咖啡廳與工人見面,商討工人運動的策略及前途。

現在,“天鵝之家”是一家高檔飯店。飯店外牆懸挂的銘牌寫道:“馬克思自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住在布魯塞爾。他曾跟德意志工人協會和民主協會一起在這裡歡度1847∼1848年的新年之夜。”

《共產黨宣言》是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公開印刷的。此時,風起雲涌的1848年革命正席卷歐洲各國,歐洲的君主們惶惶不可終日。這時,有人將一紙訴狀投到比利時司法部,說馬克思將所得父親遺產(5000∼6000法郎)的1/3用來資助比利時革命。於是,未經嚴格的司法調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便發布命令,將馬克思驅逐出境。

從此,馬克思離開了布魯塞爾,再也沒有回來。(張興慧文並攝)

編后

旅游就是游山玩水?不全是,山水只是旅行的一部分,思想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本版從本期開啟《思想之旅》欄目,在旅行中向思想致敬。開欄特約本報駐歐盟記者張興慧,帶大家追尋馬克思的足跡,走進風景背后的故事。借用張興慧的話,表達此欄目的宗旨:“別人游風景,秀文化,我們可以挖思想。名人最有生命力的還是思想。”人是歷史的靈魂,思想是人的靈魂。思想之旅,或更精彩!

(責編:常雪梅、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