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6年創造社出版的《灰色的鳥》封面
創造社是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6月8日在郁達夫的寓所,即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正式宣告成立,初期成員主要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隨后於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至1924年2月止,共出2卷6期),1923年5月起出版《創造周報》(至1924年5月止,共出52期)。同年7月在《中華新報》編輯文學副刊《創造日》(至1923年11月止,共出101號)。
這些著譯和刊物以文藝思想和創作傾向的獨特吸引了大量讀者。
1929年2月,創造社被國民黨政府封閉。
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組成的中國新文學社團——創造社,由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人發起。隨后,創造社又在上海寶山路三德裡(后遷至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北首)成立了創造社出版部,由周全平、葉靈鳳、潘漢年負責經營。創造社出版部先后出版刊物18種,如《創造月刊》(郁達夫、成仿吾等編),《洪水》(周全平、郁達夫編),《幻洲》周刊(周全平、潘漢年編),《文化批判》月刊(朱鏡我、馮乃超編),《流沙》半月刊(李一氓、華沙編),《思想》月刊(朱鏡我編)等。出版書籍有郭沫若著《落葉》、《瓶》、《沫若詩集》、《水平線下》等,張資平著《飛絮》、《沖積期化石》、《梅嶺之春》等,郁達夫著《寒灰集》、《雞肋集》等,穆木天譯《蜜蜂》、《王爾德童話集》等等。1929年2月國民政府當局查封了創造社出版部,后另成立江南書店。
在創造社出版部出版的眾多書籍中,我在大學上現代文學史課時就聽說有一本短篇小說集叫《灰色的鳥》,1926年6月初版。我曾在國內收藏民國圖書較多的幾家老牌圖書館——北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等均未查到此書。日前到南京出差,在中山東路的南京圖書館查到了這本隻有156頁的《灰色的鳥》(見圖),真是喜出望外,大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之感。這本短篇小說集編入“創作社小說選第二種”,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其中有成仿吾的《灰色的鳥》、梁實秋的《苦雨淒風》、淦女士的《旅行》、全平的《嫩筍》、白採的《被擯棄者》、郁達夫的《薄奠》、郭沫若的《喀爾美蘿姑娘》等。這些作品或抒寫被壓抑、被扭曲的愛情,表現知識分子悵惘和感傷的情緒﹔或描寫貧病痛苦的生活,表現知識分子憤世嫉俗的行狀和心聲。
成仿吾(1897年至1984年)的短篇小說《灰色的鳥》描寫“我”的朋友的不幸婚姻。“我”與可愛的顏碧湘女士將要結為伉儷。“我”的老朋友丁伯蘭卻淒涼地孤獨地生活著,要反抗父母的包辦婚姻。在“我”和碧湘的幫助下,伯蘭結識了密司劉,從此心情也好了起來。可是財政廳的花花公子胡某看上了密司劉。劉又是個“現實主義者”,她經不住胡的財產、勢力的誘惑,終於和胡訂了婚。丁在現實的打擊下,回到故鄉,全身心投入到“由教育到心的改造”的工作中去了。
梁實秋(1903年至1987年)的短篇小說《苦雨淒風》,寫的是主人公“我”遠渡重洋求學時與母親、戀人、妹妹的離別之情。寫母子之情,慢慢的步態,直直的眼神,勾勒出母親不勝離愁的神態。寫戀人之離別,則是鋪排備至,游園、觀戲、飲酒、留簡,一連串小場景無不寫得纏綿悱惻、淒涼哀傷。寫兄妹之別,那種傷感性的別離意識在妹妹的少女心裡只是朦朧地存在著。
淦女士的短篇小說《旅行》,是以第一人稱敘述女主人公的一段人生和心靈歷程。淦女士即是女作家馮沅君(1900年至1974年),她以創作短篇小說見長,上世紀20年代上海北新書局就出版過她的三本短篇小說集《菤葹》、《春痕》、《劫灰》等。白採(1884年至1926年)的短篇小說《被擯棄者》,描寫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作品通過女主人公大膽的詛咒和憤怒的譴責,猛烈地批判了那寡情的世界,揭示了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社會根源,並表現了她對光明的憧憬。
郁達夫(1896至1945年)的短篇小說《薄奠》是描寫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生活,原載上海《太平洋》雜志(第4卷,1924年第9號)。主人公和車夫原是鄰居,隻因幾次坐了他的洋車,才漸漸熟悉起來。車夫的苦難生活,使主人公深表同情,並暗中給予幫助。車夫被大水淹死后,主人公買了一輛紙糊的車,上墳祭奠。小說傾注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感情率真,語言朴素。
郭沫若(1892年至1978年)的短篇小說《喀爾美蘿姑娘》(此篇又題名《DonnaCamel a》),原載1925年2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第22卷第4期),是一篇纏綿悱惻的書信體小說,也是一幕美中有幻的愛情悲劇。喀爾美蘿(Karumel a)是日本的一種糖食品。作品描寫一個留學日本的工科學生,痴戀日本街頭的一個賣糖食的姑娘。他理智上尊重賢惠的妻子,感情上卻傾心於街邊美人。幻美的追求熱切得變態,他為此可以拋開賢妻嬌兒,荒廢學業和職業,決心以死擺脫痛苦與矛盾。但他因自己是一個弱國的子民,所以連身份都不敢向對方泄露。姑娘因家貧而淪落為咖啡店侍女,最后終被富商購為外妾了。作品是隱藏批判鋒芒的,它揭示民族歧視和金錢勢力的雙重壓迫,使幻美的追求歸於毀滅。作者用書信體形式,以周密的心理分析手法,通過夢境的描寫來表現主人公的潛意識心理,構思精巧,描寫細膩。
這本《灰色的鳥》自初版后到1928年曾再版過5次,同時在上述7位作家的各類集子中都有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