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天津市東麗區黨史研究機構建立27年的回顧

黃 艷  楊茂樹
2013年05月16日10:44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黨史研究機構的建立

1984年根據中共天津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的意見,經區委研究同意建立中共東郊區委黨史辦公室,為區委辦公室的內設臨時機構,由區委辦公室副主任閆清濤負責,任治中負責具體工作。

1985年區委黨史辦公室臨時抽調兩名干部,參與原“天津縣黨史”的征集、調研工作。1986年開始轉入重點征集、調研東郊區黨史資料。

1987年9月4日,東郊區編制委員會根據天津市編制委員會(1987)142號《關於區縣委黨史資料征集機構納入機構序列的通知》的精神,建立“中共天津市東郊區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規格為正處級,下設辦公室為正科級。

1997年1月,根據區委區政府《天津市東郊區黨政機構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改為“中共天津市東麗區黨史研究室”。

2006年6月,經區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建立內設科室“黨史征集研究宣傳教育科”,機構規格相當科級。

區委黨史研究機構建立后,即確定了主要職責:征集編輯中共東麗區黨的歷史﹔研究東麗區重要歷史時期的重點課題,撰寫專題研究材料﹔挖掘、搜集、整理與東麗區黨建有關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和史料,豐富黨建史料資源﹔與市區縣黨史部門共同協作,完成各區縣黨史資料的分割和整理,加強與外省市的聯系,做好外省市與東麗區黨史關聯史料的搜集工作﹔調查走訪曾在東麗地區工作過的老同志,搜集其收藏的歷史資料,抓好口述史資料的搶救工作,動員組織離退休老同志撰寫有價值的回憶文章﹔積極開展黨史宣傳活動,運用黨的歷史經驗、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廣泛地進行黨史和革命史的宣傳教育﹔配合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黨史和革命史為訓練干部和教育青年服務,為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區委黨史研究機構建立27年來,研究成果豐碩。2006年9月,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授予“全國黨史系統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二、艱辛工作扎實有效地編輯黨史

根據中共天津市黨史委的部署,東麗區自1987年9月即正式著手組織編輯中共東麗區黨史資料。由於區委的高度重視,主管副書記親自抓,組織部長具體指導,多次聽取匯報,給予指示,並責成區委黨史研究室全力按照市委黨史研究室的要求,保証質量地完成各項編輯任務。歷屆區委黨史研究室負責同志精心組織編輯人員,共同確定主題,擬定編輯提綱,多方查閱資料,各有關單位鼎力協助。區政府還逐年撥出專款,保証編輯工作的正當費用,保証了各項編輯任務的完成。

佔有、積累資料是寫好黨史的重要基礎。東麗地區自1924年開始有黨的活動至2011年,時間跨度為87年,其中1924年至1952年的28年間,區檔案館無隻字歷史資料,這是編輯黨史的最大困難,搜集資料已成為一項艱辛的工作任務。室領導帶領工作人員,自1984年至1992年,歷經八年勇挑重擔,克服重重困難,走訪了北京、河北、山西、湖北、內蒙、吉林、遼寧、黑龍江等9個省13個市47個縣區,查閱歷史檔案資料13950卷,召開黨史座談會65次,走訪老干部、當事人和知情人300余人。共征集歷史原件103件,獲得歷史照片5張,寫出完整的訪問材料93篇,保留老同志的談話錄音帶35盤等,獲得了大量的珍貴歷史資料。當時無機動車輛,為節約開支,外埠出差不乘飛機,不坐臥鋪,到鄉村靠租借自行車或人力自行車馱行。為節省時間,徒步爬越山頭走捷徑,絕不繞道行走鄉間山路。解放前東麗地區是敵佔區、解放區、游擊區交織一起的特殊區域,解放后幾經區劃變更,至1988年擁有110多個行政村。為獲得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資料,工作人員靠自行車走遍了全區各鄉村,平均每天騎車50公裡以上,餓了自帶干糧或由村派飯用餐。對黨主要活動的處所或曾發生過重大事件的村庄,都反復走訪十多次,直至取得較完整的資料而止。編輯人員在艱辛的條件年,靠對黨史調研工作的忠誠,靠頑強不息的毅力,終於按市委黨史委的要求如期完成了民主革命時期《金鐘河畔的烽火》(1927—1949)、《天津縣革命史》(1945—1946)及《天津縣黨史大事記》(1948.12—1953.5)、《中共天津市東郊區組織史資料(1927—1987)》第一集的編輯出版、內部贈閱工作。這期間,區委黨史研究室在實踐中已初步摸索出編輯黨史的初步經驗,即“三個堅持、三個結合”: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堅持以人物帶史實,注意找人物與查証史實結合﹔堅持以專題帶史料,做到專題與搜集史實結合。

1953年至2002年,區委黨史研究室完成了《中共天津市東麗區歷史大事記》第一集(1949—1978)的資料採集、補充、匯總和部分資料的編輯初稿工作。完成了東麗地區《鎮壓反革命運動》、《肅反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土改補課運動》的四篇專題黨史資料。配合市委黨史委征集了《中國農村的變革》、《天津革命老區》、《革命遺址指南》部分資料。

2003年開始,區委黨史研究室按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統一部署,加快著手編輯中共天津歷史資料叢書《奮斗歷程·東麗區卷》(1949—1956)的工作。室領導和工作人員深刻認識到:編輯《奮斗歷程·東麗區卷》,是個系統的黨史編輯工程,它無論對於黨員和廣大干部群眾來說,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學習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黨史,可以以史為鑒,通過總結黨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提高今天決策的科學性﹔深化人們對今天東麗和歷史上東麗的認識﹔使人們從歷史中學習到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使人們從黨的光輝歷史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正確。為此,編輯人員頗感責任重大又艱巨。歷經八年,在區委領導下和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具體指導下,在廣泛征集、系統整理、深入研究與認真核實的基礎上,完成了《奮斗歷程·東麗區卷》第一、二、三卷(1949—1978)的編輯任務。在編輯過程中,工作人員堅持真實再現歷史。如有些資料籠統地闡述東麗地區在解放初期也開展了“四十天運動”。經編輯人員多方查証,反復核實,東麗地區沒有開展“四十天運動”。東麗地區作為“寧津稻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是按中共天津地委專題文件政策,開展了稻田區的特定政策進行土改,同時還採取了“梅花式”土改的工作方法。這樣在土改問題上,還歷史原貌,真實再現了東麗地區的土改歷史。

編輯人員艱辛地工作,獲得了准確的數據。解放前的東麗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國民黨政策控制的重點地域。區內反動組織及敵偽警憲人員眾多。解放初期在整治社會秩序中,摧毀反動組織,廢除保甲制度,肅清反動武裝,打擊匪患的斗爭,成為重點。為獲得對反動黨、團、政、軍、憲、特等人員的清查的登記狀況,編輯人員查閱了天津市公安局、天津縣公安局、寧河縣公安局有關歷史檔案,逐村庄的查閱當時清查和登記資料,逐人按其反動身份分類分項列表匯總,經一個月的工作,最終獲得了當時被清查登記敵偽人員2980名,其中處決69名,在押99名,被管制151名的准確數據。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