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的創辦者英商安納斯托·美查,1860年到滬,最初從事進出口貿易。后來採納其買辦陳莘庚的建議,於1872年4月30日與另外兩個朋友一起籌資創辦了《申報》。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
1945年11月22日《申報》復刊,但完全被國民黨CC系控制。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接管上海蘇州河南岸市區,5月28日,中共華東局兼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在申報館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安納斯托·美查是英國人,同治初年和他的哥哥來到上海,從事茶葉與布匹生意。約在1862年,他開辦了江蘇藥水廠。不久后,藥水生意蕭條,他決定改換行業。這時,經人介紹,他注意到《上海新報》作為新式報紙,獨家經營,銷路較好,利潤也比較豐厚。於是他與朋友伍特華、蔣萊亞、麥基洛商量,決定辦報。就這樣,3人各出資白銀400兩,在漢口路西設立了報館,由美查擔負報館全責。1872年4月30日,《申報》正式創刊。先定名為《申江新報》,習慣稱為《申報》,后徑直改為《申報》。
美查創辦的這份報紙以贏利為目的,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家商業性報紙,始終面對市場,同當時很多報紙開展了競爭。除改進內容以吸引讀者、增加訂戶外,主要採取市場手段來擊敗對方。如《上海新報》當時每張銷售30文,《申報》則不惜虧本,降價到每張隻售8文。《上海新報》就隻得忍痛同樣降價,終因成本高於《申報》,虧損過大,難於堅持,不得不宣告競爭失敗。《申報》經過17年發展,到1889年《申報》改組為美查有限公司時累積資本已達30萬兩,是籌辦時的187.5倍。《申報》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銷售數量最多的新聞紙。
美查主持《申報》,按照市場原則操作,完全依據讀者需要,適銷對路,擴大發行,他沒有接受政府津貼,也不接受任何集團支持。這是一種近代自由辦報精神的體現,更是對西方新聞自由理論的實踐。這是一種新式的報紙,它著重強調報紙的首要職能是傳事,即傳播新聞。美查認為中國“邸報之作成於上,新報之作成於下”﹔作為新報宜強調報紙的民間色彩,要面向下,即農工商賈,不能僅僅隻面向上,即隻傳朝廷之事,而要傳閭裡之瑣屑,關心現實的世俗人生,廣傳新聞。正因《申報》堅持這種新聞本位的職業精神,在辦報上,把及時全面、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報道內容上,除抄錄京報的諭旨、奏折、宮門抄之外,開始在報紙上刊載社會新聞,有談狐說鬼之作,亦有對當時案件如“楊月樓案”、“楊乃武案”的報道,既為酒后談資,又能增長見識,能根據受眾的接受心理及時報道熱點新聞。如當時文人學士看重科舉,殿試發榜時翹首京城,在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路開通以后,每逢殿試結果在京城一公布,《申報》的採訪員就會快馬加鞭趕至天津,將消息發往上海,使上海為之轟動。
在報道新聞的觀念上,《申報》作為一份商業報紙,盡量採取不偏不倚、客觀中立的立場。如在中法戰爭中,當時上海各報為迎合讀者情緒,大多諱敗為勝。為了及時客觀地報道新聞,滿足讀者快速、真實了解戰事的需求,《申報》主辦人美查聘用了一個俄國人擔任採訪員前往越南前線,這是我國第一次派往外國的軍事記者,這名俄國人從西貢用電報發往香港,再由廈門轉上海,在《申報》上刊登消息。由於報道了失敗的真實消息,開始時,人們對《申報》進行猛烈攻擊,認為這一報紙是站在法國人的立場上,一時成為眾矢之的。但事后敗訊得到了証實,《申報》的聲譽轉隆。特別是在1873年,轟動一時的“楊乃武案”發生,歷時近4年之久,上海人無不關注。案情復雜,各報的採訪阻力重重。當時“余杭縣令以為案無可疑……官場諸人亦以為鐵案如山,無可平反”。浙江省的官場也對前來採訪的《申報》訪員進行阻止,並對報紙百般刁難。《申報》排除干擾,頂住壓力,不僅派訪員深入余杭、杭州等地採訪,了解情況,而且在該案移送刑部后,還派專人到北京進行現場採訪,不斷將案件真相向社會披露。應該說,《申報》以真實報道此案為新聞目的,但反過來,對此案的跟蹤報道卻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在近代報業中第一次有力地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
美查的這種公正中立的辦報觀念,影響了后來的中國報界巨子史量才。1912年秋天,在社會急劇轉型之際,32歲的史量才得到張謇等實業家的支持,以12萬元從席子佩手裡買下了已有40年歷史的《申報》,從此踏上辦報之路,開創了一生的事業。正是他將《申報》發揚光大,發展成中國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在百年報業史上放射出奪目的異彩。黃遠生、邵飄萍、戈公振、俞頌華等著名記者、編輯都先后在《申報》工作過。從1912年的發行7000份,5年后(1917年)達到兩萬份,此后穩步上升,1920年是3萬份,1925年突破10萬份,1926年突破14萬份,1932年超過15萬份,創造了《申報》的黃金時代。
1920年,史量才在接待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院長、世界報界大會會長威廉博士和美國新聞家、萬國報界聯合會新聞調查委員會委員長格拉士一行的招待會上說,“雖七年來政潮澎湃”,《申報》的宗旨從未改變,“報館應有獨立之精神”與本報宗旨正好符合。他鄭重表示自己“誓守此志,辦報一年,即實行此志一年也”。《申報》的宗旨明確宣告“無黨無偏、言論自由、為民喉舌”。“獨立之精神”、“無偏無黨”、“服務社會”是他辦報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獨立的報紙上,包括經濟上的獨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勢力、軍閥的津貼,政治上的自主,不聽命於任何一個政治集團,不受官方或軍閥操縱。“國有國格,報有報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擲地有聲的誓言。他認為“報紙是民眾喉舌,除了特別勢力的壓迫以外,總要為人民說些話,才站得住腳”。史量才辦《申報》22年,始終貫穿著他對報紙獨立品格的追求,並以他的辦報思想和報業實踐,豐富和提升了中國新聞史。
1927年4月13日,《申報》詳細報道了“四一二”慘案的真相,為歷史留下了可信的實錄。國民黨政權在血泊中浮起,試圖保持獨立發言地位的報紙面臨著新的更為嚴峻的考驗,新聞自由首先遭遇了國民黨的檢查,從此“開天窗”抗議成了家常便飯。僅1930年2月至10月,《申報》就開了9次天窗。在那樣的年頭,《申報》卻成為望平街(上海“新聞一條街”)上唯一拒絕國民黨官方派員進駐的報紙。史量才的理由是《申報》從未接受政府分文津貼,沒有接受派員的必要。蔣介石曾約他進行了一次威脅性的談話,蔣介石說:“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萬兵。”史量才冷冷地回答說:“我手下有一百萬讀者。”1934年11月13日,國民黨軍統特務將史量才暗殺於從杭州回到上海的路上。史量才被殺后,中國不少民營報紙繼承了他的辦報宗旨,如《大公報》同樣以“不黨、不私、不盲、不賣”為精神,創下了同《申報》相當的業績。這種精神與美查的自由辦報精神一脈相承。自美查創辦《申報》以后,該報經歷了清末、民國至1949年上海解放,從其所有者來看,經歷了美查時期、席子佩時期、史量才時期及后史量才時期,這種精神一直存在,使得該報成為新中國成立前近現代報紙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報紙,記載了我國近一個世紀的朝代更迭和風雲變幻。
1949年5月27日,《申報》在出至2559號后停刊,28日在報館原址上,上海市委的機關報《解放日報》開始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