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愛恨交加的愛國者和殉道者

——讀《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
2013年06月11日09:3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元 張渥《屈原像》

又到端午。兩千多年來,一個清癯飄逸的風雨夜行人,在這傳統的節日裡永恆而堅定地走著。很幸運,我們有這樣一位穿越了兩千余年迢遙時光而不曾褪色的老人,他早已化成了精神的圖騰,永遠融進了一個民族的血液之中。這個人就是郭沫若先生所說的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的……尤其有異彩的一等明星”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作為兩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詩人,他究竟憑借什麼在中國歷史上贏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正如楊雨在她的新作《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中所說:屈原,一個愛恨交加的愛國者和殉道者。屈原有愛。在那個“朝秦暮楚”的戰國時代,所謂的熱愛與忠貞並非是常態。那些身負傾世才華的名士們,無不期冀著以自身之力,傾覆天下或扭轉乾坤。國家對於他們來說也只是一方舞台,他們熱愛舞台,卻不會執著也不甘心隻在一塊特定的幕布前表演。如果有人出得更高的價錢,他們很願意隨時出售自身的才學,此即為孔子所說的“待價而沽”。名士們雖有“故國”的概念,卻並沒有必須忠於祖國的道德約束和法律規范,所以“周游列國”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生存方式。但屈原不一樣,他始終是一個處於“熱戀”中的男子,楚國是他的“情人”,就像楊雨教授在書中所說:“因為愛得專一、愛得深沉,因此他絕不可能像別人那樣左顧右盼、朝秦暮楚。哪怕熱戀的結果是失戀或者沒有希望的單戀,他也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到底,他會在‘愛人’需要自己的時候為她鞠躬盡瘁。”

楊雨教授解讀的屈原,不是高高在上、受萬世敬仰的“屈子”,而是一個在世俗中掙扎的鮮活個體。他並非聖人,更有刻骨的恨。雖然在那個時代,屈原的文學成就無人可望其項背,但作為政治家,他卻是不合時宜的。東漢的史學家班固曾批評他“露才揚己”,也就是不懂得作為一個政治家應有的低調與隱忍。太史公曾贊揚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從這裡可以知道,屈原之能展現於光明正大的明處,卻也少了一分對於心性的磨煉,所以當面對政治斗爭中的權謀之術時,他沒有了反擊的能力。於是,在與張儀“合縱”“連橫”的斗爭中,屈原戰敗了。但骨子裡的驕傲,使得屈原隻能持勝而無法持敗,這就注定了他的政治生涯是痛苦而短暫的。面對懷王的猜忌、張儀的狡詐、鄭袖的挑撥、子蘭的讒言、上官的陷害,這種種痛苦與磨難最終讓屈原懂得了恨:“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其鏗鏘之音是對丑惡的控訴,他恨得至真,卻並不惡毒,隻有深深的憐憫與哀嘆——“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但即使有再多的苦難,也無法動搖他的志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恨的最終力量。

屈原最終沒能改變世界,但他的偉大在於,世界也沒能改變他。這是向死而生的精神,也是涅槃的起點。時光流轉,兩千多年來,屈原早已不只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他的身上累積了太多中國人的理想﹔他是中國歷史的一座豐碑,永遠地鐫刻著這個民族對於命運的憂思和對於光明的渴望。因為這麼多的“承擔”,就使得屈原不再作為一個單純的詩人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的理想而存在﹔也因此,屈原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人名,更是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成了民族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杆。

(《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楊雨著 中華書局)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