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聶耳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方誠
2013年06月27日09:3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艾青出生時難產,父母聽算命先生之言,把小艾青送到農家撫養。他的養母就是大堰河(他的養母是大葉河村人,因是童養媳,沒有自己的名字,故當地人以金華方言叫她“大葉河”)。艾青5歲被領回家中開始讀書,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被冷落,被歧視的環境中成長的。”相比之下,他的養母大堰河卻給了他溫暖的母愛,得到了幸福的家的感覺。

  這首詩寫於1932年1月14日。當時詩人因參加“左翼美術家聯盟”被逮捕。據詩人自述,寫這首詩時是在一個早晨,一個狹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觸發了詩人對保姆的懷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該詩幾經輾轉,於1934年發表。詩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這個筆名。

  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曾於1959年5月6日,編印了594頁的油印本《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參考資料聶耳專輯》,其中日記摘錄部分,聶耳親筆記載了1935年4月至7月,他自己在日本從事革命文化活動的情景。《東京“左聯”重建后留日學生文藝活動》一書對此有較詳盡考証。

  根據“左聯”黨團總書記周揚的指示,由留日中國留學生為主體的“左聯”東京支聯於1933年秋天重建,創辦《東流》等雜志,並形成了具有很強凝聚力的“藝術聚餐會”,圍繞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專題,開展熱烈討論和辯論,同時有作品演出和展出。曹禺的《雷雨》演出時反響強烈。后因影響越來越大,日本政府對“左聯”東京支聯的活動予以嚴厲鎮壓。

  1935年7月9日,又一次“藝術聚餐會”在東京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館舉行。如前幾次聚會一樣,用餐是次要的。這次聚會有三個熱點,一是與會者熱唱“雄壯的歌曲”,二是聶耳就《漁光曲》與民間普及和中國電影主題歌作了解釋並親自領唱,三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聶耳演講結束后,由一位來自東北的詩人含淚聲情並茂地朗誦了艾青在獄中寫成,由大律師沈鈞儒帶出,首刊於1934年《春光》雜志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會場一片寂靜,這首被譽為中國詩壇1934年最寶貴收獲的力作,深度感染了與會者。但此時發生了一個插曲,居然也有人笑了。

  這時,《雷雨》導演吳天站了起來,含淚地說,這不僅僅是對朗誦的污辱,也是對詩的污辱。吳天深情地說,詩的作者艾青還在獄中。“藝術聚餐會”在沉重的氣氛中繼續,之后,聶耳還作了小提琴演奏。不幸的是,幾天之后,聶耳在游泳中溺水英年早逝。他最后的演講、小提琴演奏以及傾聽《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誦,成為文壇難忘的懷念。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