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史沫特萊對張克俠的採訪

2013年07月04日14:3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女士於1928年12月來到中國。她撰寫的《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在反擊》、《中國的戰歌》等著作,向世界宣傳了中國的革命斗爭。1939年11月,史沫特萊女士到三十三集團軍前線採訪,和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張克俠就中國抗戰的戰略戰術有過多次深刻的交換意見。

兩個人有時在司令部裡,有時在史沫特萊住宿的地方,更多的時間是隻要碰上,就“交談戰爭和前線的局勢問題”。

張克俠提出,進行戰爭所採取的戰略戰術與保証戰爭勝利所實行的根本政策,是不能分離的,民族解放戰爭須有相應政策。雙方勝負“固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性質與國際援助諸條件,但這只是勝負可能性,還需戰爭實踐中加以主觀努力”。他提出,對於日軍戰略戰術的“強點應該避免和學習”,而對於敵人弱點應該利用和擴大。在張克俠看來,日軍絕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樣,“隻不過是按照操典或教條作戰”,“他們在我們身上進行練習,並且已經取得了不少的經驗,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能進行各種突擊——正面的進攻,側翼的迂回,甚至游擊戰術。問題嚴重的是:他們對我們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社會上的種種弱點,已經研究透了,並且利用這些來對付我們,同我們較量”。張克俠認為敵軍的優點在於善於各個擊破、注意保守軍事秘密、對我戰略戰術研究不遺余力以及軍官掌握指揮,士兵技術及動作均相當熟練等方面,而敵軍劣點在於逐漸增加兵力,沒主攻方向,缺乏戰略協同,失去戰略機會(不行追擊),包圍多、殲滅少等方面。1939年當時日本對華政策主要是,讓國民政府“不戰而屈”,而國民政府要做到的是“戰而不屈”。日軍在上海、武漢會戰以大兵力耗數月時間,不能獲決戰效果,於是改變了策略,採取大規模迂回抄襲、錐形攻擊后中央突破和轉移進攻及輪番進攻。而中國軍隊的勝利應該依靠中國的團結與進步,加上敵人困難、國際援助。戰局關鍵不在失地一城之得失,在能擊破敵主力,消耗敵人力量。中國軍隊宜採運動戰,在力爭主動,迅速動作,保持機動(集結兵力迅速,行動迅速,攻擊迅速,猛烈)。應該在敵后發動更大規模的游擊戰,給游擊隊更多發展條件和實際幫助。讓敵人雖實施“跳躍攻擊但離不開交通線,便可預為制服之計”。

一次,張克俠和史沫特萊提到我國士兵的政治素質時坦率地承認,絕大多數的日本士兵都有文化,受過一定教育,而且,日本人的兵役法、征兵制要比中國完善。士兵的體質和知識都比較高。而實際上國民政府的大多數部隊沒有什麼征兵標准,甚至把小孩子都強征入伍。新征來的壯丁,有時是用繩子捆綁著送來的。這些士兵所應該具備的政治素養是談不上的,政治訓練也不存在。他認為,“除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外,中國的所有軍隊都有這個弱點,然而,遺憾的是,八路軍和新四軍與其他中國軍隊的接觸,受到了限制。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怎樣,這對國家來說是不利的。”對此他認為,“隻有把全部武裝力量聯合起來,並且,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不斷取得進步,我們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

通過這次採訪,兩個人對對方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張克俠回憶說,和史沫特萊的幾次交談讓他感到“甚投機”。而在史沫特萊看來,“張克俠面龐清瘦,穿著一身不大合體的、破舊的士兵制服”,“高雅、才華橫溢,判斷准確。他給人的感覺是聰敏過人,沒有幻想,以堅毅的目光,注視著未來”。(賈曉明)

(責編:楊麗娜、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