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后,1947年8月30日,《大別山創建基本命令》出爐,指示二野一縱所屬部隊——

在大別山站穩腳跟

孫 瑾
2013年07月05日09:59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別山創建基本命令》檔案原件,現存於解放軍檔案館。

“劉鄧電示我野戰軍勝利渡過淮河,敵追擊堵擊完全失敗,我並佔領固始、黃川(潢川)、光山、經扶等城,完全控制大別山,今后任務則是以不斷殲敵勝利,和發動群眾及游擊戰爭來實踐創建大別山鞏固根據地之歷史任務……”

這是1947年8月30日,第二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和參謀長潘焱共同簽署的《大別山創建基本命令》的開篇。《命令》對一縱各旅的戰略位置和任務進行了部署,並強調各旅在進入指定位置后應嚴整群眾紀律、統一籌糧。就在《命令》發出前不久,劉鄧大軍成功挺進大別山,標志著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成為解放戰爭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對於創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在大別山站穩腳,時任二野政治委員的鄧小平有信心也有疑慮。信心體現在大別山區有著長期的革命傳統,是原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保存著游擊戰爭的基礎,隊伍中也有不少本地干部﹔而疑慮在於當地群眾對我軍並不充分信任,部隊的生存問題十分嚴峻。我軍進入大別山后,原以為老區群眾會出來歡迎,然而,沒想到群眾非躲即藏,不願親近,沒有向導,沒有糧食,吃住都成問題,部隊陷入了困境。鄧小平說:“實現此歷史任務,要經過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發展半年以上的時間。如不大量殲滅敵人和充分發動群眾,要想站穩腳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切勿驕躁,兢兢業業,上下一心,達成每一個具體任務。”繼而,他提出了3點要求:其一,發動群眾,向群眾說明部隊不會再離開,逐步打消群眾的顧慮,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擁護﹔其二,熟悉地形,習慣生活,學習山地戰,為大殲滅戰准備條件﹔其三,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整軍風紀,樹立良好形象,使群眾敢於接近。

隨后,劉鄧大軍在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的率領下,嚴守軍規軍紀,通過指揮部隊打勝仗,發動群眾分浮財、分田地,動員官兵自己動手做棉衣等做法,克服了重重困難,漸漸獲得了群眾的支持,終於在大別山站住了腳。

劉伯承后來回憶,出征前,毛澤東主席曾對千裡挺進大別山的前途做了3種估計:一是付了代價,到了長江以后,站不住腳﹔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在內圍打轉轉﹔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事實証明:劉鄧大軍雖付出了減員3000人、精簡大量重武器等巨大代價,但最終在大別山扎下了根,站穩了腳,取得了預計的最好結果,實現了黨中央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反攻計劃。

(本文作者為解放軍檔案館館員)

(責編:程宏毅、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