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7月11日,習近平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觀,他發出如許感慨。習近平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到這個離北京最近的省份調研指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奮斗史,就是一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超越自我的“趕考”史。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移駐北平,毛澤東形象而深刻地喻此為進京“趕考”。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后,對於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如何跳出“勝利-驕傲-腐敗-滅亡”這個支配了中國幾千年始興終亡的歷史“周期率”,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 毛澤東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耐人尋味的是,使毛澤東輾轉反側思索的,並不是退居溪口老家,想和共產黨最后一拼的蔣介石,而是早已成為古人的300年前的李自成。在中國革命全面勝利之際,他沒有停留在勝利的喜悅,而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戰略遠見充分認識到,在這個重大歷史關頭,黨所肩負的任務是非常繁重的。【詳細】
1988年11月,時任中顧委常委的黃鎮受鄧小平的委托來到西柏坡村,問候老區鄉親,了解老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揮筆寫下了“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八個大字。1989年,鄧小平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於克服腐敗現象。” 1993年,社會各界捐資在西柏坡建立紀念碑,碑名擬選鄧小平題寫的館名中的“西柏坡”三個字,紀念館又通過中央辦公廳請示他,他欣然同意。【詳細】
當談到當時沒有擴音設備時,江澤民總書記請隨行人員站到門口,然后大聲地問:“這樣講話后邊聽得清楚嗎?”大家齊聲回答:“聽得清楚!”江澤民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毛主席曾在這裡發出號召,進城后要繼續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繼續艱苦奮斗,不要被糖衣炮彈所打中。現在,西方對我們進行和平演變,我們是要警惕的,但關鍵是我們自己不要演變自己。我看隻要照著毛主席當年說得去做,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自己!”【詳細】
胡錦濤親自主持召開了西柏坡鄉村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胡錦濤認真地聽,仔細地記,同與會代表重溫了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他說:我們決不能自滿,決不能懈怠。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肩負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會很多,我們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他進一步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詳細】
西柏坡紀念館內,一塊展板讓習近平久久駐足,上面寫著“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規矩——佇立展板前,習近平一一對照著說:“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