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1923年的“倒林擁薩”事件

林友華
2013年07月18日10:2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b2qtP071801001003.jpg

1922年5月4日,孫中山以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下北伐令,將大本營移至韶關,兵分三路,開始北伐。正當北伐軍節節勝利之時,陳炯明卻在廣州陰謀發動叛亂。6月16日,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圖謀殺害孫中山。孫中山脫險后登上永豐艦堅持了五十幾天,於8月9日離粵赴滬。第二次護法運動又宣告失敗,非常國會的國會議員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搭船離開廣東,歷時5年的非常國會也隨之消亡了。

時任“國會非常會議議長”的林森離開廣州后不久又到海外處理僑務。但沒過多久,林森就奉孫中山命回福建,出任福建省省長。

林森就任省長的緣由是:1922年10月,奉命北伐的粵軍許崇智部進入福州,驅逐投靠直系軍閥的福建省長兼督軍李厚基。為建立反攻廣東陳炯明的戰略基地,孫中山派福州出身的林森以及汪精衛、居正、蔣介石等來福州慰勞粵軍,處理當地的復雜局勢。10月31日,福州召開福建各界公民大會,林森被推舉為福建省省長。而原屬段祺瑞系統的王永泉被段系的徐樹錚任命為閩軍總司令,實行兵民分治。

11月8日,林森正式就任福建省省長。他在就職時的講話表達了自己知難而上、竭誠盡力的決心:

森被單長閩,自審輇庸,難膺艱巨,迭承各界督促,責以桑梓任務,義不容辭。經於本月8日就職,軍民分治伊始,經緯萬端,一切措施悉待贊助,計惟周咨博訪,冀可集思廣益,敢懇示以周行不自躓山而蹶垤,得奉為圭臬,永當服膺而書紳,謹鞠微誠,濘聞明教。

由於革命發源地廣東已被陳炯明所盤踞,福建的戰略地位就顯得格外重要,林森也被孫中山寄予厚望﹔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海外華僑當然也對林森的當選寄予希望,緬甸華僑饒潛川等發來賀電:“福州林子超先生鈞鑒:公當選省長,民治從斯發揚,吾黨實深賴之。尚望刻日攻粵,殄戮叛逆,以慰僑望。”

上任伊始,林森就發布了五條施政方針:(一)籌設自治機關﹔(二)公開財政﹔(三)免除苛捐﹔(四)整頓金融機關﹔(五)維護教育事業。林森不建省長公館,廉潔奉公,勤勉施政﹔輕車簡從,深入民間﹔廣招人才,勵精圖治。

盡管林森竭誠盡力,但還是難以如願。在林森就任之前,10月15日,北洋政府就已任命薩鎮冰為福建省長,由於福州已在北伐軍實際控制之下,薩鎮冰無法就任,但畢竟存在著兩個省長的局面,而薩鎮冰也是福州人,並在家鄉頗有人望。這種情況持續了3個月,林森就被薩鎮冰取而代之。而福建的國民黨系統內,欲謀省長之職者也不乏其人,國民黨福建支部長兼福建鹽運使、自治區總指揮的黃展雲就是典型。在驅逐李厚基后,黃展雲本以為省長職非己莫屬,他的屬下自治軍將領張貞等人還聯名致電孫中山“懇鈞座迅任黃展雲為省長,以慰眾望”。孫中山則回電委婉堅持讓林森任省長:“電悉。魯貽(黃展雲)為吾患難交,素所欽倚。惟福建省長一席,閩海外華僑同志多屬望林子超。此時閩省財政困窘已極,若藉此而獲華僑之資傾,俾閩省民治事業,暢行無阻,亦未始非計之得者。然省長關系干一省民治前途者極大,當由省議會選舉,庶足以表示民眾公意,預杜爭端。兄等既為自治而戰,此旨諒早已共喻。今福州雖下郊壘未清,下游賊氛猶熾,有待於賢豪之相與努力正多,幸為國自愛。不盡縷縷。”盡管孫中山態度明確,但黃展雲心中不快,對林森工作不支持配合,甚至挑動地方勢力鬧起“倒林擁薩”風潮,排斥林森。

在內政方面,林森責任重大,但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鑒於福建已成為南方政府所控制的唯一省區,林森在就任后第二天就請示孫中山:“唯閩省反正以后,所有中央政府直轄之各行政機關均由省政府統轄,以維現狀。現在鈞府各部未行就職以前,可否仍由森暫行監管?抑或別定辦法?謹候鈞命,以便遵循。”孫中山批示“著暫兼管。”為解決財政困難,更為爭回國家權益,林森准備將外國銀行所存的鹽稅34萬多元收回,但遭到法英領事的強烈抗議而一時難以辦成。

當時大本營財政部為籌措北伐經費,准備在福建開設銀行發行鈔票。林森認為在沒有預備基金的基礎上開銀行發鈔票勢必難以兌現,以致造成金融混亂,動搖民心﹔再者,福建本是“貧瘠之區,經人更番搜刮,幾等不毛”,更難以承受之。於是,林森婉言謝絕了廖仲愷的要求,也引起大本營一些人的不滿。11月28日,孫中山因需要錢款,致電林森,請在福建省發行公債300萬以救急。林森雖盡快為之辦理,但也加重了福建財政壓力。

實行軍民分治,本是推行地方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但在政局動蕩、百般掣肘的情況下,手無兵權的林森就難以穩固他的地位。林森任職兩個多月后,廣東的形勢發生了變化。1923年1月16日,以滇桂聯軍為主力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炯明,陳炯明逃往惠州。孫中山已經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命他率軍回粵打擊陳炯明殘部並穩定廣東省政局。

2月2日,許崇智奉命率軍離閩回粵。林森在福建失去軍事力量的支持。閩軍總司令王永泉趁機排斥林森,慫恿福州所謂“公民團”掀起“倒林擁薩”風潮。林森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危急,有人勸林森暫時避讓,林森則說:“我奉命來,不得違命出,生死進退唯總理命是從。”

孫中山對林森給予堅決支持:“子超為最忠於吾黨主義,力倡民治之一人。”針對福州的“倒林擁薩”事件,他“發電大罵假冒公民,此間當維林排薩,並極力之所至以達此。”

但是2月8日,福州所謂“公民大會”依然推舉薩鎮冰為省長。在段系人士的奔走下,“倒林擁薩”風潮愈演愈烈,孫中山也難以制約得住。

鑒於廣東已重新為南方政府所控制,福建的戰略地位顯得次要並已無法左右,孫中山准備返粵就任大元帥也需要得力之人襄助,就同意林森辭去福建省長之職。

2月25日,林森自行辭職,結束了3個月風風雨雨的省長生涯,一肩行李,兩袖清風地離開省府。應老朋友林右箴的邀請,林森到連江青芝山做短暫休息。青芝山草木蔥蘢、岩洞奇特、環境幽靜。剛離開政治風潮,身心疲憊的林森深深愛上這塊清幽的地方,於是就托人買下山上一塊雜地,立為“陶江界”,准備建一別墅,作為自己退身之所。3月1日,薩鎮冰從福州南台海軍公所遷入城內省長公署,正式通電出任福建省長。

“倒林擁薩”塵埃落定,在這兩種政治力量的較量中,林森被薩鎮冰取而代之。但他倆並沒有結下個人恩怨。1936年8月,時任國府主席的林森衣錦還鄉,乘坐挂元首旗的汽艇在馬江碼頭登陸,改乘汽車進城,受到福建省政要及其群眾的熱烈歡迎。薩鎮冰也站在歡迎群眾的隊伍中,被人發覺,告訴林主席。林森立即下車與薩鎮冰握手致謝,並請上車同坐,薩鎮冰婉言辭謝。1945年福州各界捐資改建鎮海樓為林森紀念堂,開工典禮則是由薩鎮冰主持。這是后話。(林友華)

(責編:楊麗娜、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