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鎮冰(1859-1952),字鼎鳴,早年考入馬尾船政后學堂,當時英國海軍有“海上霸主”之稱。薩鎮冰與嚴復、葉祖珪、林泰增、方伯謙等12人作為第一批出國留學生被派到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1880年9月,薩鎮冰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國,被李鴻章派到馬尾船政局接收剛造好的“澄慶號”兵艦,並任命他為該艦大副。1886年,他調任威遠號兵船管帶(即艦長),第二年改任康濟號練習艦管帶,1888年晉升為參將,1894年授副將銜,再任康濟號管帶,並補北洋海軍精練左營游擊。后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監督,曾任“威遠”、“康濟”等艦的艦長。薩鎮冰所執掌的練習艦,紀律為全軍之冠。所以,無論政府官員、海軍將士、普通百姓,對他都很敬重。
中日甲午戰爭后,北洋海軍官兵全部被清政府遣散,英勇作戰的薩鎮冰也回到福州,后來被張之洞聘任為吳淞炮台總台官。清政府有鑒於海軍對保衛國防的重要性,決定“復興海軍”,重新花錢向英、德、日等國添購戰艦,並計劃在浙江象山灣再建軍港。
由於總理衙門章京鄭孝胥應詔上折保舉,稱贊薩鎮冰堅忍勤能,堪勝將帥之任,清政府於1899年任命薩鎮冰為北洋水師幫統,兼任當時中國最大的軍艦“海圻號”巡洋艦的管帶。
葉祖珪調駐天津后,薩鎮冰開始統領全部北洋海軍艦艇。薩鎮冰到任之后,即開始對北洋海軍進行整頓,薩鎮冰不尚空談,經常乘坐艦隻在海上游弋視察,並親自指導海軍官兵練習航海駕駛技術以及演放魚雷、打炮靶、備戰操練等戰斗技術。《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一些人害怕繼續發展海軍會觸怒列強,薩鎮冰與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一起向清政府據理力爭,才使這幾艘軍艦的購買計劃得以保存。當總理南北洋海軍的葉祖珪去世后,清廷就下令,以薩鎮冰繼之。此后,薩鎮冰著手整頓、建設南北洋海軍,為振興壯大中國海軍力量而努力。
1910年10月,海軍籌辦處改海軍部,正式脫離陸軍系統。但清朝廷任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譚學衡為副大臣,薩鎮冰僅任海軍提督。不過薩鎮冰當時51歲,資望甚高、且經驗豐富,又掌有實際的統兵權力。於是他對海政進行徹底革新。薩鎮冰認為建設海軍必須先培養人才,所以他一方面創辦煙台海軍學堂親自培養海軍人才,另一方面選派學生出國留學。薩鎮冰還致力於南北洋海軍收歸統一,他將大小艦艇40余艘分編為巡洋、長江兩艦隊,撤銷互不統屬的南北兩洋水師建制,把它變成一支統一事權的國家海軍,按艦的大小、性能、噸位,把海軍分成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他還仿效歐美各國,特別是英國海軍建軍經驗,訂立官階,整肅軍隊,嚴肅軍儀,厘定建制,健全海軍銓衡制度等。又兩度游歷歐美,考察海軍,購買軍艦10余艘,其中包括后來著名的“中山”艦,也是薩鎮冰任海軍提督后在日本長崎三菱工廠訂造的,在當時東西方同型的炮艦中,性能較為先進,火力較強。就這樣,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的中國海軍,經他恢復重建,悉心規劃,置械練兵,實力逐漸恢復。
清政府利用海軍內部不同派別的矛盾來控制海軍,從而達到分權的目的,使薩鎮冰手中沒有可以威脅朝廷的大權。1910年薩鎮冰卸海軍大臣職,出任統制(即海軍司令)。清政府以廣東人譚學衡,由該部參贊升為海軍副大臣,又派廣東人程璧光為第一艦隊司令,閩粵兩派權力之爭更加激烈,導致薩鎮冰“統一海軍”的夢想徹底失敗。(賈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