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近代中國

清末改革中的腐敗細節

戴鞍鋼

2012年09月12日16:39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1902年,張之洞舉行慈禧太后萬壽慶典,時為張之洞幕僚的辜鴻銘感嘆:“滿街都是唱《愛國歌》,未聞唱《愛民歌》者”

1901年9月7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訂立。同年10月6日,慈禧太后從西安動身回京。當時火車隻通到直隸正定,其余路途,皇室一行都乘黃色的轎子,隨行人員包括大批騎兵衛士、官員、太監和仆人。行李車隊非常壯觀,大約有3000輛馬車,插著旗子,披紅挂綠。這場面,連見多識廣的英國記者莫理循都覺得太過分。

對在中國大地上逞威的列強,清朝統治者則是低三下四,曲意逢迎。上行下效,各級官員一意媚外,唯恐惹惱列強,有的還將其視為靠山。很多地方官員依舊閉目塞聽,昏聵愚昧。1907年7月,俄國人阿列克謝耶夫到了開封,河南巡撫設宴款待,席間談到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身為一省之長的巡撫竟一無所知,對剛結束不久的在中國東北厮殺的日俄戰爭也麻木不仁。這名俄國人不由得感嘆:“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消極怠惰的愚昧無知了。”

20世紀初年,清朝政府阿諛奉承,洋人在中國更是趾高氣揚,耀武揚威。隻有在罕見人煙的新疆羅布荒原,外國人驚訝地遇到了不知朝廷變故,仍堅持盤查他們的地方官員。這令1907年在當地考察的英國人斯坦因大為驚詫,因為此前他在中國所到之處,各級官員無不唯唯諾諾,從不敢拂其意,根本不用出示護照,唯獨在這異常荒僻地帶,卻遇到了恪守職責、維護國權的清朝官員。

《辛丑條約》后,清朝政府多方取悅列強,同時想通過推行新政,維持其統治,然而清皇朝已病入膏肓,不廢棄君主專制制度,隻做一些枝枝節節的變革,是無濟於事的。1902年,張之洞照例舉行慈禧太后萬壽慶典,時為張之洞幕僚的辜鴻銘感嘆:“滿街都是唱《愛國歌》,未聞唱《愛民歌》者”﹔並聯詞成句:“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聞者無不愕然。

另一方面,新政啟動后,看起來似乎頗為熱鬧,但在實際執行時,各級官員大多敷衍塞責,應付了事。1899年10月6日,慈禧召見盛宣懷時就曾抱怨:“現今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各省督撫全是瞻徇,即如州縣官案件尚不肯說真話。”她在世並啟動新政時,中央政府的權威尚在﹔載灃上台后,則大不如前。如果從當時各地督撫的奏折來看,幾乎無不表示贊成並認真推行的。但事實上,有些督撫實際上並不贊成。

中央的新政費用向各省攤派,各省的新政費用向州縣攤派,最終無不落到百姓頭上。一方面是庚子賠款后極嚴重的財政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官吏的津貼、辦公費用激增,恣意揮霍享受。於是各級官吏上下其手,巧立名目,大肆敲詐百姓,中飽私囊,民眾苦不堪言。德國在華傳教士衛理賢曾描述:“滿洲貴族利用當時的混亂為自己謀利益,改革措施爭相出台,可是錢花了一大把,卻不見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這種狀況又在全國內造成普遍的不滿,為了對付一個接一個的改革法令,地方官員不得不在當地搜羅錢財。”

法國陸軍部檔案載,連當時在北京的法國外交官也觀察到新政舉措與政府財力的脫節,認為這是很危險的。一方面是財政拮據,一方面卻是借新政想方設法從中謀私利者大有人在。也有人則趁新政各類機構設立之機,想方設法安插親友,結黨營私。於是官府對民眾的盤剝有增無減,當時許多苛捐雜稅是在推行新政的名義下陸續新增的,不少還是由地方官吏以至當地劣紳自行添收的。

與此同時,官場腐敗愈演愈烈,清末大臣那桐曾負責監修某項工程,與他共事的同僚對公然收受賄賂尚有顧忌,那桐竟反加嘲諷,自稱:“你是個大姑娘,貞節要緊,我則早非完璧,不在乎此矣!”難怪在武昌起義后,清廷行將崩潰時,隆裕太后面對眾王公大臣哀嘆:“予三年中深居宮中,不預外事,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不賣,賣來賣去,以致賣卻祖宗江山。”言至此,失聲大哭。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