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國際史鑒

蘇聯:消除多樣性未避免分裂

張利軍 賴海榕 孫召鵬

2013年06月17日14:23    來源:學習時報

  在影響或導致蘇聯解體的眾多原因中,民族政策及其實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蘇聯曾經在立國之初主張民族多樣化、民族平等,甚至到了人為創造已經消失了的民族語言的程度。短暫實施這個政策后,蘇聯開始推行了大俄羅斯主義的同化政策,並達到了高度的一元化,蘇聯國內各民族的語言、宗教差異基本消除。結果,這個政策不僅沒有促進蘇聯的向心力,反而制造了不滿乃至仇恨,急劇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強行推動族群融合  
  蘇聯成立初期,中央政府組織民族識別工作組,在全國各地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對不同的民族身份重新統計登記,並在升學、升遷、就業等各種場合的表格中要求填寫屬於哪一民族。但是,另一方面,從斯大林執政開始,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實行民族融合政策,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風俗習慣、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強烈干預。為加快民族融合進程,弱化一些民族的民族意識,強制推行少數民族遷移原有的居住地,如1919年將7萬名哥薩克人從北高加索遷往哈薩克和西伯利亞,1943年從高加索完全遷走卡拉恰伊人、卡爾梅克人,1944年2月遷走印古什人和車臣人,3月遷走巴爾喀人,5月克裡米亞韃靼人被遷走,6月克裡米亞的希臘人被從自己的家園趕了出去,11月格魯吉亞的梅斯赫特突厥人與赫姆辛人被遷移。
  斯大林要求非俄羅斯民族必須以“俄語”和“全蘇文化”為基礎,統一於蘇聯民族。在 1928年至 1931年,前蘇聯開展了一系列“文化大批判”,破獲了大量所謂“孟什維克聯盟局案”、“拯救烏克蘭聯盟案”、“沙赫特案件”、“工業黨案”等,在文化界清洗了一大批學者、教授和專家,到 1930年代末,95.5%的人文社會科學團體、92%的文藝創作團體、69%的普通文化教育團體、48%的自然科學和技術學會都停止了活動,非俄羅斯民族文化發展陷入了低潮。斯大林之后的蘇聯領導人繼續推行文化高壓政策,壓制各民族文化,非俄羅斯族的教育事業,報刊、書籍、電影、廣播、戲劇等多數受到壓制,甚至連歡慶民族節日和記載、回憶民族歷史的行為也被取締。
  這引發了這些民族的抵制反抗,加劇了日后民族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問題日益尖銳,民族同化不但沒有取得成功,反而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強行推行俄語教育  
  蘇聯憲法規定,各民族語言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一方面,中央政府為展現國家的關心和優待,派出語言學家,幫助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民族文字,推動語言發展的多樣性。到20世紀30年代,先后為52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了文字,用 67種民族語言進行電台廣播,用 50種民族語言上演戲劇,用55種民族文字印刷報紙,用46種民族文字發行雜志,用52種民族文字出版中學教科書。另一方面,蘇共中央認為民族語言的創造和使用頻次過高會強化民族意識,於是通過行政命令在全國推廣俄語,限制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逐漸使俄語成為全蘇聯的通用語言。1938年3月,蘇聯政府通過了關於各民族共和國和州必須學習俄語的決議,在二戰之后進行了大規模的俄語傳播,目的是要創造單一的“蘇聯人民”,這個工程要求所有公民都學俄語、講俄語。1960至1970年代,各個地方當局猛烈縮減當地的母語教育。俄羅斯化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整個教育系統在1970年代后期全都成為俄語教學。1970年代在全蘇聯,隻有韃靼和巴什基爾兩個自治共和國還有幾所學校從一年級到十年級保持著用非俄羅斯語的母語教學。1980年代后,蘇聯繼續強制其他少數民族學習俄語。強行推行俄語的政策也引發了新的矛盾,招致了非俄羅斯族人的怨恨。比如在哈薩克,盡管有1/3的哈薩克族不會講哈薩克語,隻會俄語,在50個職能部門中,隻有10個能有效使用哈薩克語,但 99%的哈薩克族人堅持他們的母語是哈薩克語,是政府剝奪了他們的母語。由於民族語言與各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弱化其民族語言而推廣俄語的做法加大了一些少數民族的不滿情緒。
  壓制各宗教派別  
  蘇聯是個多宗教和宗教影響很深的國家,擁有東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10多種宗教、40多個教派。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宗教政策上,廢除了俄國時期東正教的國教地位,規定各宗教一律平等,取消宗教特權。另一方面在宗教管理實踐中,蘇共多數領導人認為宗教是政治異己力量,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政府推行“左”的宗教政策,開展限制宗教、反對宗教的“無神論宣傳運動”,大力削弱宗教,1929─1930年關閉的教堂共有 696座,許多教堂和修道院都被毀壞,被關閉的教堂有的被改為博物館、工廠作坊、倉庫,有的被拆毀后修建了機關用房等等。到蘇德戰爭前夕,東正教的教會組織、教堂已受到嚴重的打擊,其勢力已被削弱90%以上。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的組織受打擊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從1959年開始,赫魯曉夫實行反宗教運動,到1964年,東 正 教 堂 再 減 少43%。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繼續實行“左”的宗教政策,大量關閉教堂、祈禱所,取消宗教組織的注冊。這種宗教政策導致了部分人群的強烈對立情緒,到蘇聯后期,潛伏的宗教情緒和勢力與地方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促使同一宗教信仰的民族結成同盟。如在哈薩克和高加索的一些民族加盟共和國,伊斯蘭教日益活躍並與地方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成為一股很大的政治分離勢力。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