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國際史鑒

蘇聯解體警示:大是大非搖擺之禍

2012年05月14日15:5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曹長盛

    蘇聯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搖擺甚至背離,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囂塵上,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蘇聯解體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搖擺甚至背離,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囂塵上,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哲學領域大是大非之錯:抽象人道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致蘇共的指導思想和性質的改變、動搖和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出現了哲學人道化的傾向,這種傾向主要是在赫魯曉夫提出的抽象人道主義的政治綱領的鼓舞下出現的。它的出現同時又適應了為綱領進一步提供理論依據的需要,因此發展甚為迅速。到上世紀80年代所謂“改革”時期,抽象人道主義逐漸成為得到官方支持的哲學主流。這種思潮還通過各種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推動著蘇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演變。

    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就以抽象的人道主義作為他推行“全面改革”的思想理論基礎。為了實現“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他大力鼓吹和推行利益多元化、意見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通過鼓吹利益多元化,否定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全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強調意見多元化,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取消黨的一元化領導而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結果,導致了改變黨的性質和指導思想,動搖和取消黨的領導地位,並使黨產生混亂和分裂﹔改變了黨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政治反對派勢力的得勢及奪取政權創造了條件﹔加重了國家的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黨和政府威信下降,失去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很快地使得全國政治、經濟、民族、社會各方面的危機加深,最后導致蘇共先被取締后解散,聯盟政府被先奪權后取消,最終蘇聯解體。蘇聯解體宣告了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徹底破產,也表明了抽象的人道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唯心史觀。

    經濟建設領域大是大非之錯:新自由主義觀點動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經濟改革背離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路徑

    20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社會經濟建設中出現了生產下降、供應緊張、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衡,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經濟學界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主要內容的所謂“蘇聯模式”展開了爭論,爭論中許多經濟學家逐漸接受了被西方國家宣揚為“規范的經濟理論”的新自由主義觀點。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許多經濟學家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以“反思”為名,混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公有制與私有制的界限,鼓吹從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轉變。他們論証了實行私有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們認為經濟狀況不佳的根本原因是國有制的壟斷性。這些輿論造成了思想混亂,動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在上述輿論的影響下,戈爾巴喬夫等蘇共領導完全接受了新自由主義並以新自由主義為指針,推行經濟改革。蘇聯的經濟改革已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是在新自由主義指引下使幾代人為之奮斗了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事業付諸東流。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直接地在經濟領域促進了蘇聯的解體。

    政治領域大是大非之錯:“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推行使蘇共在思想上組織上一片混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和蘇共的領導作用被主動放棄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滋長。上世紀50年代中期掀起的“非斯大林化”過程中,民主社會主義的“純粹民主論”、“民主與專政對立論”等紛紛登場,借以全盤否定斯大林,惡毒地謾罵誣蔑斯大林。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戈爾巴喬夫公然用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按照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進行改革。在民主社會主義翻版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旗幟下,戈爾巴喬夫大肆鼓吹民主化、公開性和多元論,大力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先是把權力中心從黨轉移到蘇維埃,取消黨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直接領導,使蘇共由“領導核心”變成“政治先鋒隊”。同時鼓吹“黨的民主化”,要求蘇共起到議會黨的作用,使之成為“自治的社會主義政治組織”。1990年3月,蘇聯人代會修改憲法第六條,正式取消黨的法定領導地位,確定了實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多黨制和總統制。其后,在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的鼓動下和多黨制的實行下,大批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勢力被召喚和集合起來,組成形形色色的反共反社會主義的非正式組織和黨派。

    由於“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推行、蘇共的指導思想和政治路線的改變,使黨在思想上組織上一片混亂﹔多黨制的推行,政治反對派勢力迅速擴大,逐漸與中央分庭抗爭﹔經濟改革無任何見效,國家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社會矛盾加深和民族沖突不斷,民族分裂主義情緒上漲。1991年12月21日,蘇聯宣告正式解體。這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蘇聯泛濫和實踐的必然結果。

    史學領域大是大非之錯:全盤否定蘇共歷史,造成蘇共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危機”

    史學領域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地得到擴大發展。這股思潮發端於“非斯大林化”過程中,史學界有人以所謂“重新評價歷史”為名,把抽象人道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歷史觀作為依據和出發點,肆意歪曲和否定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歷史。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所謂“公開性”、“恢復歷史真相”、“填補歷史空白點”等口號的鼓動下,史學界掀起了強勁的歷史虛無主義浪潮,不僅進一步全盤否定斯大林,而且進一步否定列寧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否定國內戰爭、新經濟政策、工業化建設、農業集體化運動、上世紀30年代的肅反、衛國戰爭等,幾乎把蘇聯的整個歷史全部抹黑。與此同時,許多人在美化舊俄羅斯的歷史,肯定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贊揚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白軍將領,把20世紀俄羅斯的歷史完全顛倒了過來。由於否定了蘇聯共產黨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產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必要性,造成了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危機”,也就為蘇聯解體做好了輿論准備。

    文學領域大是大非之錯:文學領域自由主義批判主義浪潮在制造反共反社會主義輿論、推動蘇聯解體方面起了打頭陣的作用

    在文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政治路線和文藝政策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出現了所謂的“解凍文學”、“勞改營文學”現象。到上世紀80年代,在“民主化”、“公開性”口號的鼓動下,要求文學為政治路線服務,文學領域出現了一股新的自由主義批判主義浪潮,形成了“政論文熱”、暴露文學和“回歸文學”的濁流。這三個方面的作品匯成的新批判浪潮幾乎淹沒了整個文學界,對群眾的意識起了極大的毒害作用。可以說,文學領域自由主義批判主義浪潮在制造反共反社會主義輿論、推動蘇聯解體方面起了打頭陣的作用。

    蘇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種種動搖與錯誤,為我們提供了十分深刻的啟示: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斗爭﹔必須掌握好各種輿論工具,充分發揮輿論工具正確的導向作用﹔必須對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採取有效的對策﹔必須加強對各級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提高抵制外來不良影響的能力和自覺性。要以強有力的思想意識形態工作凝聚黨心、民心、軍心,朝著既定的理想、目標闊步前進。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人民論壇》 (2012-05-01 第03版)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