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吉林抗日第一人馮佔海

憲兵隊兒島正范關於馮佔海計劃襲擊吉林的報告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之后,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的馮佔海將軍,浴血轉戰於哈爾濱、長春、吉林三大城市之間,之后又在熱河、察哈爾、河北、安徽、江西等地堅持抗戰,立下赫赫戰功。
1931年9月,身為東北軍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的馮佔海,勸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抗日未果,憤然將部隊帶到永吉官馬山,在一個叫老營盤的小鎮上誓師,向吉林省各界發出抗日通電,舉起抗日大旗。
馮佔海收編了宮長海、姚秉乾等抗日義勇軍,被張作相任命為吉林省警備司令兼混成新編第一旅旅長,全軍擁眾15000余人,成為吉林境內的一支抗日勁旅。之后又聯合李杜、丁超、王之佑、趙毅、邢佔清等人,成立吉林自衛軍,推李杜為總司令,馮佔海為副司令,經歷了拉林遇險、哈爾濱保衛戰、雙城阻擊戰、桶子溝救援戰等大小戰役,給日偽軍沉重的打擊。
1932年3月1日,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出籠。4月中旬,吉林自衛軍在依蘭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反攻哈爾濱,會后馮佔海率部西進,連克方正、賓縣等地,共斃俘4000余敵人,擊落敵機兩架,隊伍增至3萬多人。6月,馮佔海所部自衛軍改稱為吉林抗日救國軍,馮佔海為總司令,宮長海為副總司令,李文光為參謀長。大軍一路南下,連克拉林、榆樹、五常數城,聲威大震。遠近民眾抗日武裝、綠林武裝及反正偽軍紛紛來投。全軍已編成12個旅、4個支隊、3個獨立團、1個特種營,共計5萬余人。
1932年7月初,馮佔海率領部隊向吉林市挺進,打響了震驚全國的吉林省城圍城戰。7月13日夜晚,經過浴血奮戰,救國軍攻進舒蘭城。從關東憲兵隊繪制的吉林抗日武裝力量分布地圖可以看出,吉林省城周圍方圓數百裡,到處都有“馮家軍”的身影。日偽當局非常惶恐,情報如雪片般飛至省城。省檔案館保存的日軍憲兵隊兒島正范關於馮佔海計劃襲擊吉林省城的報告說,馮佔海“決擬一攻吉林省城,其先發隊約二三百名,已於七月二十日正午在省垣東南約七十滿裡之螞蟻河嶺(驛馬河)附近,驅集鬆花江船舶架設橋梁”,就反映了馮佔海部准備進攻省城的情況。
1932年9月10日黎明,吉林古城從晨曦中醒來,隨著攻城總指揮宮長海的一聲令下,炮聲如驚雷,子彈如飛蝗,千軍萬馬向敵軍各要塞沖去。戰斗一開始,敵軍便以猛烈的火力還擊,整個吉林城硝煙密布,炮聲轟隆,硫磺氣味飄散到幾十裡之外。兩軍從早戰至中午,一時相持不下,攻城受挫。趙維斌、王錫山、孫賀喜、田霖、李子玉等部也分別在吉林外圍展開了打援、毀路活動,為攻城部隊解除了后顧之憂。9月11日,宮長海親督先鋒隊再次攻城,終因敵軍火力凶猛、防備嚴密,救國軍傷亡慘重。宮長海再組成一支“敢死隊”,於9月12日夜架起雲梯,悄悄爬上城牆,掄起大刀奮力劈殺。敵人見馮軍突然進城,大驚失色,急忙調動重兵堵口子,敢死隊員們在城頭與敵軍展開了血戰。由於后援不濟,敢死隊員們在市區孤軍奮戰多時,無力鞏固陣地,大部英勇殉難,余部循原路撤出城外。
馮佔海大軍久攻吉林省城不克,部隊傷亡慘重,外圍的敵軍又步步緊逼,繼續拖延在吉林城下,將給部隊造成極大威脅,馮佔海不得已撤出吉林攻堅戰。吉林大戰,救國軍損失較重,馮佔海決定帶領部隊向遼西熱河轉移。經過長嶺、瞻榆、科爾沁大草原,於1933年1月到達了熱河北的開魯縣。張學良呈請國民政府,將馮佔海所部吉林抗日救國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63軍,馮佔海為中將軍長兼暫編91師師長。他率部參加了二三月間的熱河保衛戰,熱河失守后,撤退到了關內,並參加了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四路總指揮,駐守蔚縣、懷來一帶。
“七七”事變爆發后,馮佔海部相繼駐守河北、河南、江西等地,參加大小會戰,損失極大。國民黨政府不僅不給補充,還解除了馮佔海的軍權,給他一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的空頭銜。馮佔海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幻想破滅,於1939年春攜家遷居昆明,經營旅店業。抗戰勝利后來到北平(今北京),繼續經營商業和手工業。
新中國成立后,馮佔海積極認購公債,帶頭捐款支持抗美援朝,被選為北京西四區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1955年2月,馮佔海遷居長春,相繼被選為吉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吉林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和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被任命為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8年10月,他被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吉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3年9月14日,馮佔海病逝於長春,享年6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