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往夫 於吉楠
1980年1月,在胡耀邦同志的倡導下,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黨史研究》創刊了。它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初,為研究中共黨史、交流研究成果、總結歷史經驗、進行撥亂反正、積累文獻資料,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園地,受到黨史工作者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每期最高發行量達到8萬多冊。我們作為當事人,根據個人所了解的情況,談談《黨史研究》雜志創辦始末。
《黨史研究》應運而生
《黨史研究》雜志是適應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粉碎“四人幫”后,黨中央號召全黨研究黨史。中央黨校副校長胡耀邦領導黨校率先開展黨史研究,提出“應當以實踐為檢驗真理、辨別路線是非的標准,實事求是地進行研究”。黨史教研室陸續選擇若干專題進行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使中央黨校成為研究黨史,進行黨史領域撥亂反正的一個重要陣地。
1979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80個單位的129位代表在杭州大學舉行黨史教學和黨史講義編寫座談會。會后,以全體代表的名義寫信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反映黨史研究和黨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主要是:沒有領導機構﹔沒有資料﹔沒有園地。建議出版黨史資料和創辦一專門研究黨史的理論刊物。2月23日,胡喬木將此件轉給中央宣傳部部長胡耀邦(當時仍兼中央黨校副校長)。2月24日,胡耀邦批示:“穆之同志(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我贊成先由黨校負責黨史的資料收集工作和出版一個黨史研究刊物,請同黨校一商。”2月27日,朱穆之將胡耀邦的批件送交中央黨校副校長安子文。
3月7日,中央黨校教育長宋振庭將胡耀邦批件交副教育長吳江、范若愚、桑子楨和黨史黨建教研室傳閱,征求意見。那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還沒有成立,由中宣部牽頭、多家聯辦的方案一時也落實不了。中央黨校領導決定還是按照胡耀邦的意見,先由中央黨校負責把黨史研究刊物辦起來。黨史教研室從9月起,開始辦刊的籌備工作。12月,《黨史研究》第1期的主要稿件編好后,送胡喬木審閱。12月20日,黨史教研室給胡耀邦寫信,報告編輯工作情況並送上第1期的目錄。12月21日,胡耀邦批復:“喬木同志已同意,我沒有什麼意見。請注意,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可有可無、空洞無物的東西不要。事實要反復核對清楚,論斷要十分慎重從事。”
在胡耀邦、胡喬木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黨史研究》雜志按原定計劃,於 1980年 1月,同讀者見面了。
黨史領域的撥亂反正
《黨史研究》的創刊號沒有《發刊詞》,但同期發表的中央黨校副校長馮文彬寫的《加強對建國三十年黨史的研究》一文,說明了當時黨史研究的目的、任務和指導方針,實際上起了發刊詞的作用。文章認為:黨史研究的重點應是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是“文革”十年的歷史﹔《黨史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撥亂反正﹔撥亂反正要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用實踐檢驗是非,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尋求社會主義時期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因此,《黨史研究》從創刊時起,就配合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和重要冤假錯案的平反,旗幟鮮明地進行黨史領域的撥亂反正。1980年第1期發表了《關於國民黨造謠誣蔑地登載所謂“伍豪啟事”問題的文件》和《所謂“伍豪等脫離共黨啟事”問題的真相》。第2期發表了批駁林彪、“四人幫”誣蔑陷害劉少奇的《〈天津講話〉始末》。這3篇文章,都是經胡喬木親自審閱后發表的,產生了很大影響。接著,陸續刊登的撥亂反正文章,涉及劉少奇、彭德懷、賀龍、張聞天、李立三、瞿秋白、鄧子恢等眾多黨史人物﹔涉及農業合作化、1956年反冒進、八大會議、“反右派”、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八屆十中全會、四清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推動了黨史領域的撥亂反正。
上述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央黨校、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軍事科學院、政治學院、軍事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以及全國各地有關的黨史教學和研究單位。他們的研究成果,在黨史領域的撥亂反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辦刊走上正規化
為進一步辦好《黨史研究》,1984年 11月,中央黨校校委會決定成立《黨史研究》編輯部,任命於吉楠為主編、王仲清為副主編。原來的編輯部有名義,沒有機構,校委領導宋振庭分管《黨史研究》,黨史教研室副主任楊往夫為辦刊負責人。在黨史教研室內設刊物組,組長何明,先后參加刊物組工作的有:沈亦清、王德夫、李文、黃少群、李玲玉、楊奎鬆、佟英明和於吉楠。
《黨史研究》編輯部成立后,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新調入李宗禹、榮維木、趙剛、梁剛、柳建輝、任貴祥等同志。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和稿源基地建設,使編輯部的工作正規化。
《黨史研究》的內容也有了新的變化。隨著黨的指導思想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黨史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黨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研究。不久大專院校的中共黨史課改為中國革命史課。在新的形勢下,編輯部確定今后的工作方針是:以黨史為主,兼及中國革命史﹔黨史以社會主義時期為主,兼及民主革命時期﹔黨史以研究文章為主,兼及文獻資料等其他欄目。同時,編輯部按專題組織黨史研究文章,如:紅軍長征、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戰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中國前十七年、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等,受到讀者的歡迎。
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黨史研究》擴大了發行范圍。1980年創刊時,為內部發行。1982年,經中宣部同意,改為限國內發行。1985年6月,經文化部同意改為國內外公開發行。10月,胡耀邦為《黨史研究》題寫了刊名。《黨史研究》辦出了自己的特色,開創了新的局面。
為了使《黨史研究》雜志更好地長期辦下去,經中央黨史領導小組胡喬木同意,中央黨校和中央黨史研究室雙方領導商定新的方案。1987年8月20日,《黨史研究》和《黨史通訊》發表“合並啟事”,宣布:“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宣傳和教學工作,遵照中央關於整頓報刊的指示精神,《黨史通訊》與《黨史研究》決定合並,自1988年起,刊名改為《中共黨史研究》,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
1987年底,《黨史研究》終刊,完成了自己承擔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