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殿杰 傅曉燕
1951年軍委總政治部關於《轉六八軍鎮反總結報告》給毛主席的呈批件。
此檔案現存於解放軍總政治部檔案館
1951年5月14日,軍委總政治部給毛主席呈上一份名為《轉六八軍鎮反總結報告》的文件。該文件為16開稿紙,共計10頁,約4000多字。毛主席閱后,認為報告內容過於冗長,而且對全軍鎮反運動的指導意義不大,於是在文件上批示:“退肖華:此件太長,不要轉發。以后凡太長而無甚必要者,不要轉發。毛澤東”。(注:肖華時任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這一批示,充分體現了毛主席對改變文風的嚴肅態度。
其實,早在1942年2月1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說中,把“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與“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並列為延安整風的三大重要內容,他還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黨風決定著文風,文風體現著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黨的歷史經驗証明,文風不正,危害無窮。不良文風會降低黨的威信,導致干部脫離群眾,群眾疏遠干部,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群眾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因此,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文風問題,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改進文風。
毛澤東同志的文章文風質朴、語言生動、深入淺出。鄧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幫”之后帶頭恢復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大力倡導並率先垂范開短會、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江澤民同志在黨的作風建設上明確提出了“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重要思想,反復強調要糾正不良文風。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要求全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強調。黨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及在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促進黨風的根本好轉。
現在,公文過長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有的起草公文生怕寫漏了,不管什麼事情都是一個套路,先講意義、重要性,然后才講實質內容,疊床架屋、層層闡述﹔有的生怕寫少了,大話、套話、空話連篇,可有可無的話一大堆,本來兩三頁就能說清的非要湊上五六頁。有的生怕出問題,轉發上級指示,不是結合實際提出貫徹意見,而是照抄照轉,原封不動地往下發。文風與思想作風密切相連,與黨的事業休戚相關。群眾對不良文風有意見,看到長文很反感,費半天勁才找出重點要點,既浪費時間,又起不到好的效果。
在今年7月26日召開的全國第十三屆公文學術研討會上,什麼是文風問題、文風問題的表現形式有哪些、文風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改進文風等成為會議的熱點議題。從根源上看,文風問題不只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問題,而主要是思想路線的問題,形成不良文風的最根本原因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從實踐上看,不良文風體現在作風不實、學風不正,急功近利、不求甚解,思想保守、缺乏創新,避重就輕、故意推諉,歸根到底是缺少實干苦干的精神,群眾也就當然不滿意。朴實的文風源自於對群眾的情感,隻有心裡裝著群眾,才會真正願意改文風﹔隻有為解決群眾問題而作,有針對性、有實際內容,才能摒棄空話套話﹔隻有在寫作中“接地氣”,從群眾中學習生動活潑、富有創造力的語言表達,才會讓群眾看得懂、願意看。改進文風,不僅是改文字,重點是改作風,要把“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既是樹立各級領導和機關良好形象的重要體現,更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
(本文作者為解放軍總政治部檔案館館長、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