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設立“咨議局”,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選舉。那麼,它是怎麼設立的?其結局如何?

曇花一現的“咨議局”

遲雲飛

2013年09月16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曇花一現的“咨議局”

一九零九年,廣東省咨議局開幕,議員集體合影。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為了應對自身統治危機,在政治上效仿當時西方國家政治運行中的一些做法,採取了一些改良性措施,推行所謂“新政”。設立“咨議局”,就是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舉措。當時的“咨議局”類似“省議會”,但不是正式的省議會,是為將來的省議會做試驗的機構。

●咨議局及其議員的產生

1908年7月,慈禧太后以懿旨公布《咨議局章程》,同時命各省總督巡撫馬上籌辦,一年內成立。為什麼要設咨議局?這要從日俄戰爭日勝俄敗的結局說起。當時有不少人認為,日本實行了君主立憲制,頒布了憲法,召開了國會,而沙俄卻還是中世紀的政治模式,是日本的立憲戰勝了沙俄的專制。中國要想富強,要想擺脫列強的欺辱,也要像日本那樣實行君主立憲制。在這個背景下,清政府於1906年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也就是仿效當時的英國、德國、日本,准備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很重要的一環,是設立議會。主張設議會的人列舉了很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議會可以集思廣益,可以凝聚民心,進而可以御辱強國,就像日本、德國和英國那樣。但是,當時憲政是在預備階段,不召集正式議會。另一方面,清政府對設立議會充滿疑慮,所以只是設立試驗性的准議會,省為咨議局,中央為資政院,為將來的正式議會做准備。

《咨議局章程》公布后,各省通過投票選舉產生了咨議局。這可以算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選舉。但是,咨議局並非充分代表當時中國社會的民意機構。因為《咨議局章程》對於被選舉人的資格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在有財產、有學歷、任過官職,或者從事過公益活動中至少具備一項才有權投票。滿足上述條件,30歲以上才有被選舉權。章程還規定:有犯罪記錄的不能參選﹔現任政府官員、軍人、警察、在校學生和小學教師都不能參選﹔所有女性都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

咨議局議員的選舉過程充滿曲折。首先,中國歷史上從沒有議員這樣的職務,多數人不知道這“舶來品”是何等樣的東西。因而有的人積極,有的人卻極力回避。光是確定哪些人有選舉和被選舉資格就極不容易。比如其中一項資格規定,被選舉人須有5000元以上的資產,當咨議局籌辦處調查財產時,許多稍有資產的人士以為又要增加捐稅,並不願申報財產﹔而有的人卻覺得當議員像是當官,有權勢又體面,於是千方百計鑽營,甚至賄選。盡管曲曲折折,但經過一年時間,初選、復選都完成了。從結果看,當選議員的多半是地方紳士名流,也有一些新知識分子。議長大半為較知名的地方紳士,不少人又有一定的新學背景。如江蘇咨議局的議長是著名的狀元實業家張謇﹔湖南咨議局議長是進士譚延闿﹔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是進士,又留日學習法政。這些人是晚清政壇的活躍分子。

在清代,紳士大體是有科舉功名或任過官職的人士,他們多居於故鄉。1901年起清政府推行新政后,不少紳士參與新政甚至自己到國外學習或考察,成為新型紳士。過去紳士威望很高權勢很大,但那局限在地方,新政開始以后,尤其咨議局設立以后,新型紳士有了合法活動的場所,並且利用報刊、電報等新式媒介,全國呼應,開始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咨議局與清政府的沖突

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外,各省咨議局同時開幕。但由於清政府制定的《咨議局章程》中存在很大矛盾:咨議局既是咨詢性質的機構,在總督巡撫的領導下工作﹔但又議決本省財政預算決算等重大事件,可以否決督撫要辦的事情,有爭執時上報中央的資政院,所以具有一定的立法權和監督權。這樣的規定在具體實踐中勢必造成咨議局和地方官員的矛盾沖突。

從咨議局方面來說,議員們一上任,就想讓咨議局成為名符其實的地方議會,與地方督撫成為對等的具有立法權並可以監督行政的機構。從地方政府方面來說,當時督撫的權力非常大,這些土皇帝豈能將權力拱手相讓。於是,多數省份咨議局和督撫發生過沖突。督撫開明的,還能稍作妥協,或盡量與議員們搞好關系﹔保守的,心裡隻有皇帝的上諭,什麼民意代表,在他們頭腦裡根本不算什麼東西。當時江蘇咨議局和兩江總督張人駿的沖突就很有代表性。

清末最后幾年,清政府試辦財政預算決算,省級由咨議局議決,中央由資政院議決。在督撫,希望財政盡可能寬鬆,並有較大的自由處理的空間,並且當時並無很專業的財務人員,往往是督撫大筆一揮,說多少就是多少。而在咨議局議員們,則覺得財政收入支出,是本省納稅人的血汗錢,所以能節約的就該節約,能核減的就要核減。但這樣一來,咨議局限制了督撫長期以來形成的財政大權,而督撫向來在本省獨斷專行,財政上連中央都難以核查,他們怎會把咨議局放在眼裡。

1911年初,江蘇咨議局討論江蘇預算案,頗有核減,兩江總督張人駿認為核減過多,拒不照章答復,也不肯公布咨議局議定的預算案。咨議局議員極為氣憤,僵持數月。1911年5月3日,議長張謇率全體議員憤而辭職。事情鬧到中央,清廷最初支持總督張人駿,但包括資政院在內的社會各界支持江蘇咨議局。又爭執好幾個月,清政府不得已讓步,公布咨議局議決的預算案,咨議局議員才宣布復職。1911年四川保路風潮,是在四川咨議局的領導下進行的。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先誘捕四川咨議局正副議長及保路同志會首領,又槍殺和平請願民眾三十余人,激起四川人民武裝起義並圍攻省城。四川暴動直接推動了武昌起義。

●咨議局的試驗走向失敗

1908年11月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一群少壯親貴粉墨登場,控制中央政權。立憲派認為,這些少不更事的親貴求其不腐敗貪財已不可得,若要其領導國家走出困境,無異南轅北轍。解決的辦法,隻有迅速召開國會,由國會產生責任內閣,實際上就是由立憲派領導國家,才會有轉機。換句話說,立憲派雖然認可清政府的統治,但必須以清政府讓步和開放政權為前提。

1910年,江蘇咨議局議長張謇召集各省咨議局代表至上海,推舉代表,赴京三次請願,要求清政府立即召開國會。第一次,清政府斷然拒絕。第二次,立憲派人士發動三十萬人簽名,並組織十個請願團體,甚至包括滿族代表,還是被清政府拒絕了。第三次請願,聲勢更為浩大,各省咨議局成立聯合會專門討論國會等政治問題,資政院也通過“請速開國會議案”,並有十八位各省將軍、督撫連銜上奏清廷要求開國會。清廷迫於壓力,宣布宣統五年(1913年)召開國會。但不久后清廷成立的所謂“責任內閣”(被時人稱為“皇族內閣”),皇族佔絕對多數,不肯開放政權,致使大部分立憲派人士徹底失望。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各省咨議局或者支持革命甚至直接策動革命,如著名的活躍分子吳景濂(奉天)、張謇(江蘇)、譚延闿(湖南)、湯化龍(湖北)、蒲殿俊(四川)等,其中譚延闿、蒲殿俊等還作了革命陣營的都督(蒲殿俊僅短時間)。咨議局議員們支持革命的立場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隨著清政府被推翻,作為新政措施的咨議局宣告結束。進入民國以后,各省咨議局多數成了民國的省議會。

對於清政府來說,設立咨議局的試驗無疑是失敗的。作為晚清新政的一項措施,咨議局的試驗在近代中國隻存在了短短幾年,其曇花一現的歷史命運,值得深思。歷史事實証明,在近代中國社會,在不動搖清政府自身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通過君主立憲,召開國會,走立憲救國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