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路上的海口記憶

傅人意

2013年09月16日09:40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解放路上的 海口記憶

老街紀事 海口工人文化宮(圖①)

海口工人影劇院(圖②)

海口市青少年宮……(圖③),這些曾經留住海口人美好時光的老建筑,隨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如今都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不復存在,唯有在記憶的深處追想。本版照片由海口城建檔案館提供

1976年的海口百貨大樓,曾是當時海口最大的商場。

海口工人文化宮(圖①)、海口工人影劇院(圖②)、海口市青少年宮……(圖③),這些曾經留住海口人美好時光的老建筑,隨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如今都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不復存在,唯有在記憶的深處追想。照片由海口城建檔案館提供

從清末民初走來的永樂街,在歷史的風塵又展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1953年,永樂街(現解放東路)擴建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為解放東、解放西兩路。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解放路在新與舊間呼吸。在解放路商圈,海口人民廣場、百貨大樓、和平電影院、工人影劇院……點點滴滴都承載著幾代海口人的集體記憶。

老街是一座城市的底牌。從清末民初走來的永樂街,解放后變了臉也易了名。1953年,永樂街(現解放東路)打通博愛路,擴建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為解放東、解放西兩路。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解放路在新與舊間呼吸。在解放路商圈,海口市民曾經親自參與街道的建設,用雙肩挑起水泥建起海口人民廣場﹔也曾在這條寬僅12.5米,長558米的街道上,到百貨大樓買“新鮮”,在和平電影院、工人影劇院看一場外國大片……點點滴滴,成為承載了幾代海口人集體記憶的城市地標。

走,到工人文化宮聽故事會

據《瓊崖史海鉤沉》記載,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6月,海口鎮脫離瓊山縣,重新設市,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均設於此。1956年劃為省轄市,成為全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西路建起工人文化宮及和平戲院。六十年代后,解放西路先后建起百貨大樓、郵電大樓、新華書店、工人影劇院等,成為海口文化、商業中心,是海口市最繁榮的街道。

“在解放東沒有和博愛路打通之前,解放東路的對面有一條小河,是從長堤路海關旁邊一直沿著新華路后面,通往現在的海口青少年文化宮處,周邊都是農田。”海口瓊劇作曲家吳梅回憶。

解放初期,海口市工人文化宮建成后,成為了海口市民茶余飯后“扎堆”前往的地方。“工人文化宮裡我最愛聽的是‘故事會’,由瓊劇演員陳雪梨的兒子陳彩章用海南話主講。從三國演義到水滸傳,從東周列國講到今古奇觀,還有《喻世》、《警世》、《醒世》“三言”小說,每天講兩個小時,座無虛席。”吳梅老人講述,此外,還有下象棋、演瓊劇、雜技、粵劇,設有閱覽室、露天劇場等。

海口文史專家馮仁鴻說,工人文化宮裡面的溜冰場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還有一個空地專門拿來當舞廳,音樂響起,五彩燈光照在起舞翩翩的舞伴的臉上,真正感受到了扑面而來的解放氣息。

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口市城建檔案館查找資料時發現,上個世紀80年代的工人文化宮,一座五層的建筑,白色的外牆,幾個紅色大字“海口市工人文化宮”顯得格外醒目。2013年9月11日,記者在解放路上看到,工人文化宮的原址上已經拔地而起一座高樓,未來將設成“金棕櫚文化商業廣場”。

從解放初期到2010年,歷經了近60年的風雨后,由於經久不修、設備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按照規劃,新的工人文化宮將依托解放路商業圈,連接人民廣場、“一園兩湖”和海秀商業中心,形成連接老城區的觀光休閑商業帶。

百貨大樓,老海口的購物天堂

若一幢建筑承載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和情愫,那麼它注定成為這座城市動人的音符。

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海口百貨大樓,曾是海口規模最大的商場,還一度帶動了周邊商業發展,並形成早期的解放路商業圈。

從海口市城建檔案館提供的一張老照片上可以看到,1976年海口的建筑物都比較低矮,百貨大樓這個四層建筑顯得有點“鶴立雞群”。大樓兩旁綠樹成蔭,時有公交穿梭﹔大樓對面的街道角落處,整齊地停放著一排自行車,顯示著這裡的旺盛人氣。

“外地的親戚來海口,有幾件事一定少不了:首先是陪他們逛海口百貨大樓,其次是去附近的新華書店看書,再就是去工人影劇院看電影,如果有小孩的就帶去海口市青少年宮玩碰碰車。”家住海口市新華南路的陳小文女士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百貨大樓裡的商品琳琅滿目,有鞋子、文具、乒乓球,貨物十分齊全。

的確,在當時還是計劃經濟的時代,物質仍然十分短缺。“我當時家住在海府路,為了買根針,都要騎著自行車去百貨大樓買。”海口市民周文濤告訴記者,百貨大樓幾乎是海口的物流中心,在物質短缺的年月,即使只是去百貨大樓逛一逛一飽眼福,也可以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從最初的海口唯一一家百貨大樓,到如今街頭巷尾遍布的超市、小賣部,海口百貨大樓不再是海口人購物的唯一選擇。在城市商業功能不斷地強化中,百貨大樓也在淡出人們的視線。

人民廣場,市民肩挑手扛建成

解放初期,在解放西路附近的海口人民廣場,原是一片沼澤地,后經海口市機關干部、工人、學生用肩膀挑著一擔擔的沙土、一擔擔的水泥而建成的。此后多年,凡是海口市有大型文體活動,都要在這裡舉行。

1958年《新海南報》(《海南日報》前身)的一則新聞報道,讓吳梅老人至今記憶猶新:粵劇名演員馬師曾到海口工人文化宮演出,本打算演出一場,結果由於前來觀看的海口市民過多,竟將門口的木柵欄推倒了,主辦方隻好臨時將演出地點改為能容納更多人的海口人民廣場。

1959年10月1日,為了慶祝建國十周年,海口市決定在人民廣場舉行慶祝典禮。“我有幸站在人民廣場的指揮台上,指揮100多人的管樂隊進行演奏,十分興奮。”吳梅老人笑著說。

在海南老攝影家蔡自強的攝影集《海南往事》中,珍藏著一張拍攝於1976年10月的海口人民廣場的照片:畫面上,是海口人民廣場十多萬人集會慶祝粉碎“四人幫”,人頭攢動,紅旗招展,場面壯觀。蔡自強老人告訴記者,照片是在對面的居民樓上拍攝的,1976年10月21日晚,粉碎“四人幫”的喜訊傳來,祖國寶島的廣大城鎮和農村一片歡騰。一隊隊工人、農民等各界人民群眾,抬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高舉紅旗,敲鑼打鼓,舉行慶祝游行。

1988年海南建省后,隨著海口市人口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市民涌向海口市人民廣場鍛煉。運動場隨后進行了兩次大的翻修,其中,以1990年代后期的一次翻修動作最大,球場由紅沙地變成了草坪地。這裡,也成為不少海口中小學生上體育課的地方。

1982年出生的海口市民陳彥曾就讀人民廣場附近的海口四小、海口十一中。“學校的操場很小,每逢體育課老師就帶我們去人民廣場,有時候兩節體育課還連著上。”陳彥說,在人民廣場經常有其他附近學校的學生一起上體育課,更像是一個大課堂。

讓陳彥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張信哲、張宇等港台明星演唱會曾在人民廣場舉辦。“當時人山人海,我和男朋友沒有錢買門票,就擠在椰樹門那裡湊熱鬧。因為個子小,還是男朋友背著我伸長脖子看的……”

海口市人民廣場,這個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的運動廣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熱鬧。根據2012年海口市規劃局組織編制的海口“椰樹門廣場改造工程”項目建筑設計方案,建成后將成為海口市民新的運動、休閑、消費場所。

的確,這座濱海的城市,就在日新月異的城市符號中成長起來。只是一條不長的老街,隨著時間的變遷,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街景。再次行走在解放路上,或許隻有那位帶著老花眼鏡,坐在木板凳上看報紙的老人,才會將你帶回那些寧靜的、逝去的時光。

新的城市地標在涌現。城市前進的腳步,也沒有一刻停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