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的兩座紅色教堂

王祖遠

2013年10月10日14:0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中國的兩座紅色教堂

b31ltpB1010001.jpg

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

b31ltpB1010002.jpg

遵義會議舊址

在貴州遵義的楊柳街,坐落著一處天主教堂建筑群,佔地面積13000余平方米,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其中的教堂外觀採用傳統中式建筑風格,牆頭疊起、屋檐飛翹,氣勢宏偉﹔而平面教堂則呈長方形,內部裝飾及布置與西式教堂無異,十分壯觀。這座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多年前。

1861年,法國傳教士傅第業·沙布林首次來到遵義城,在楊柳街租用一間民房作為臨時教堂,開始坐堂傳教,成為遵義天主教第一位本堂神父。翌年,他在楊柳街北端購得一片土地,並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開始興建正式教堂,兩年后落成。

同治八年(1869年)端午節,因教民毀壞炎帝廟神像,觸犯眾怒,當地民眾群起搗毀天主教堂,打死傳教士一人,教民亦被打死二十余人,史稱第一次“遵義教案”。法國代辦羅淑亞率兵船溯長江而上,以絕交開戰相恫嚇。清政府遂命湖廣總督李鴻章協調處理,“處死百姓一人,判刑四人,賠銀三萬兩結案”。

同治12年(1873年),胡縛理用清政府賠款重修天主教堂。清光緒8年(1882年)6月,發生第二次“遵義教案”,教堂再次被毀,至1886年在原址重建竣工。此后,教堂曾於光緒23年(1897年)擴建,民國9年(1920年)再行翻修,應屬當時該地最好的建筑。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遵義,將其總政治部機關設於天主教堂院內,並在教堂內召開各界民眾代表大會。1月15至17日,中共在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之后被稱為“歷史轉折”的遵義會議。

會議結束后,紅軍總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開大會,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向紅軍營以上軍官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此后還在這裡舉行赤色工會、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回山鄉革命委員會等機構組織的成立大會,天主教堂從此染“紅”。

1951年,遵義市政府擬將天主教堂辟作“革命紀念地”,遂與當時教堂負責人胡國忠和夏祿厚神父協商,達成協定:政府用四方台的三個院落與天主堂調換,面積與原教堂相當。

1952年4月,天主教堂從楊柳街遷往四方台新址。原教堂被列為“革命紀念地”后,曾由遵義圖書館借用。由於長年失修,天主教堂漸顯破舊,至1970年終因遭受雷擊而坍塌。

1978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對老教堂進行維修,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將原建筑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后期又在教堂內部神父布道的位置增設毛澤東等人的雕像。該教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會議舊址”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熱門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

無獨有偶,在被稱為“革命聖地”的陝西延安,亦有一座類似經歷的教堂,它就是位於延安城東五公裡外的橋兒溝天主教堂。

清同治11年(1872年)以后,天主教開始成規模傳人陝北地區,並於1911年在膚施縣(今延安市)設立陝西北境代牧區,第一任主教是西班牙人易興化。

1924年易興化購得橋兒溝村七十多畝土地,建起五十二孔石窯,先后興辦起學校、孤兒院、診所等福利機構。1931年動工興建教堂,1934年落成。教堂主體建筑的平面形制為巴西利卡式,立面為典型的羅馬建筑風格。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這座簇新的教堂隨即被當作中共中央黨校禮堂。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教堂內部北端高出地面的祭壇,成為大會主席台,背后懸挂中共黨旗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畫像,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先后在會上作報告或發言。會議期間,與會的五十余人就住在教堂西側的石窯內。

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這裡又成為魯迅藝術學院的禮堂。中共建政后,將其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至1990年,由國家文物局投資,進行全面維修,恢復了歷史原貌。1996年11月,教堂建筑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