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部《魯迅全集》的出版

徐忠友

2013年10月18日13:5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第一部《魯迅全集》的出版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之后,出版《魯迅全集》便成為中國文學界和出版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在抗日文化運動中,《魯迅全集》的出版是一件大事,特別是在國家和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更迫切需要《魯迅全集》這樣的精神食糧來喚起民眾,支撐抗戰。

  出版《魯迅全集》迫在眉睫

  魯迅與世長辭后,許廣平決心完成魯迅的未竟之業。1937年4月,她先將魯迅1934-1936年的雜文13篇編成《夜記》出版。接著,她就開始籌劃出版《魯迅全集》的事宜。

  魯迅在當時的中國,特別是在文化界進步人士中享有極高的聲望。郭沫若當年在《持久抗戰中紀念魯迅》一文中指出:“對於惡勢力死不妥協、反抗到底的魯迅精神,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目前的浴血抗戰,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文匯報》的一位資深記者曾這樣寫道:“抗戰爆發,對於魯迅先生,誰都有更深切的悼念。原是那一支正義的銳利的筆,要是今日還健在,至少也可以勝過數十萬雄獅的力量吧。”由蔡元培、宋慶齡發起成立的“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也在《魯迅全集》編印出版啟事中說明:“編印出版《魯迅全集》,其目的在於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

  許廣平心裡清楚,魯迅生前也曾有匯集、整理和出版全集的想法,並親自手訂有兩份著述目錄,一是分為“人海雜言”、“荊天叢草”、“說林偶得”的總目,一是分為10部的總目。然而,要想出版《魯迅全集》談何容易。當時,國民黨對新聞出版控制非常嚴格,出版個人全集要報批,特別是魯迅的一些作品集屬於當局查封的重要對象,所以國民黨內政部遲遲沒有答應出版《魯迅全集》。魯迅逝世后第九日,許壽裳致許廣平信稱,刊印《魯迅全集》當“有政治關系”,“務請先向政府疏通,眷念其貢獻文化之功,盡釋芥蒂,開其禁令,俾得自由出售”。

  魯迅的家原租住在上海大陸新村,因魯迅去世后留下了幾百萬字的手稿,為防止國民黨派人來搜查,許廣平在青年作家蕭軍的幫助下悄悄搬了家,將魯迅的手稿和家中物品搬到上海霞飛路霞飛坊64號,然后將其隱藏在廚房牆角煤堆裡。上海淪陷后,魯迅手稿的安全更是受到嚴重的威脅,無論是被國民黨特務、還是日本鬼子搜去,都是無法彌補和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盡快出版《魯迅全集》迫在眉睫。

  出版計劃最初受挫

  為了盡快出版《魯迅全集》,1937年初,在許廣平和好友許壽裳、台靜農、胡愈之等人的籌劃下,成立了以蔡元培、茅盾、周作人等人為主的《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

  魯迅的作品以前大多是在上海北新書局出版的,但由於此前北新書局曾因版稅糾紛與魯迅對簿過公堂,此次出版《魯迅全集》顯然結果難料。

  根據這種情況,許廣平和“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便希望其時中國出版界的龍頭老大商務印書館來促成此事。因蔡元培先生是魯迅的好友和老鄉,所以許廣平特請蔡元培先生出面與商務印書館接洽、推薦,又請馬裕藻、許壽裳兩人通過胡適轉請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先生幫忙。此前魯迅曾撰文“罵”過胡適,但胡適先生並沒有計較,忙寫好一封親筆信,請王雲五先生全力幫此大忙。

  許廣平拿到胡適寫給王雲五總經理的親筆信后,便匆匆找王雲五總經理商談,王雲五是胡適交往圈中的重要成員,見信如見人,當即表示“極願盡力,一俟中央批下,即可訂約,進行全集付梓”。當時計劃將魯迅的全部文字分為10冊,採取精裝本、普及本兩種版式出版,並表示“在稿件交出后四個月或六個月內,即可出書”,對許廣平要求“影印及排印二部亦完全同意”。

  然而,由於北新書局還有心出版《集外集拾遺》《魯迅書信集》(普及本)等,並對出版《魯迅全集》也顧盼有意,所以拒絕讓出魯迅著作的版權,使商務印書館出版《魯迅全集》的計劃泡湯了。

  此后,蔡元培先生親自致函商務印書館要求訂立出版契約,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復函同意出版。最后因抗日戰爭爆發,《魯迅全集》出版計劃受挫。

  第一部《魯迅全集》艱難問世

  為了盡快出版《魯迅全集》,胡愈之在環境險惡、經濟拮據、出版發行都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辦起了名為“復社”的出版機構,用來出版《魯迅全集》等進步書籍。他還考慮到當時政治條件下,《魯迅全集》的出版會受到國民黨當局的干擾,便想到請“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主席蔡元培題寫《魯迅全集》的書名,當局就不敢對這部書怎麼樣了。

  1938年4月,胡愈之由上海去香港,向“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正、副主席蔡元培和宋慶齡報告《魯迅全集》的出版計劃。蔡元培即席揮毫寫了“魯迅全集”四個大字,6月1日前還寫了《征訂〈魯迅全集〉精制紀念本啟》和《魯迅先生全集序》。蔡元培在序中給魯迅以極高的評價,稱魯迅為新文學的“開山”之祖。胡愈之這一“招”果真靈,憑蔡元培在國民黨內的資歷與聲望,避免了當局的干擾。許廣平也為《魯迅全集》寫了題跋。

  如何解決出書資金不足問題?胡愈之又想出了一個辦法:除了普通本廉價發行預約外,另印需預付100元一套的精制紀念本。靠這筆預付款來印行《魯迅全集》普通本和紀念本。在胡愈之、茅盾、巴金、沈鈞儒、陶行知的熱心號召下,先后收到來自祖國內地及南洋、美國一些愛國人士和華僑的多筆購書定金,終於解決了出版的資金難題。

  當時,上海很多印刷工人仍很敬仰魯迅,雖然大批工人失業,可一聽說要出版《魯迅全集》,他們熱情很高,主動降低收費。在魯迅親友和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從1938年4月開始,在禁出紅色書籍的孤島上海,僅用不到4個月時間就將600萬字、20卷的第一部《魯迅全集》出了甲乙丙3種版本:其中甲種紀念本是布脊燙金,整套裝楠木箱﹔乙種本是紅布燙金,屬精裝本﹔丙種本為普通的平裝本。乙種紀念本編號印制200套,非賣品。甲種紀念本售價50元。普及本的開本與正文和紀念本相同,封面大紅紙面布脊精裝,正文用新聞紙印刷,售價為8元。由於普及本是通過預訂的方式發售的,定價8元屬價廉物美,其時許多新文學作家都預訂購買了普及本的《魯迅全集》,以示學習和紀念,無意間也收藏了一種珍貴的新文學版本。

  1938年8月10日,20卷本的《魯迅全集》正式發行,正如許廣平在《〈魯迅全集〉編校后記》中所說:“六百余萬言之全集,竟得於三個月中短期完成,實開中國出版界之奇跡。”

  這奇跡的創造,除百數十位學者文人以及工友為全集揮毫、排校外,也得力於魯迅的多位好友與復社同仁的百般努力。如果沒有胡愈之的奇謀和努力,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情況之下,如何能在短期內順利出版20卷的《魯迅全集》呢!《魯迅全集》的出版,達到了“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之目的。許廣平、蔡元培、胡適、胡愈之等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功不可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