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音旋:扎根沃土的大寫者

春階 新蕾

2013年10月19日11:51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扎根沃土的大寫者

王音旋一生非常低調,很少接受採訪,也很少談身世。其實,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她不到13歲就參加了革命。

10月16日一大早,我們電話採訪了王音旋的姐姐王秀雲,王秀雲今年82歲,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曾參與解放濰坊、解放濟南、渡江戰役,一路南下到了上海,多次立功。說到妹妹,感到無比痛惜:“她比我小四歲,嗓子比我好,她一直扎根民間。可惜走得太早了。”

王音旋出生在青州市益都街道小營村,是苦水泡大的孩子。她的父親王仲源1939年參加八路軍,參軍當晚,就與日軍交火,50多個戰友犧牲了30多個。

“我父親生死不明,母親在家,那屬敵佔區,家裡隻有半畝地,沒吃沒穿,我大爺的女兒當了童養媳。奶奶去世后,實在過不下去,母親就領著我,我妹妹王音旋,大弟弟王光德,要著飯找我父親,一直要飯要了5年。有一年冬天,母親要飯時,被人家的狗咬了右手脖子,沒錢治,流膿流血水好幾個月,最后落下了殘疾。后來,沒得吃,母親就把王音旋送給了一戶人家,王音旋在這戶人家呆了一個多月,人家聽說,這是八路軍的孩子,嚇得又送回來。”王秀雲說。

1945年,王音旋他們終於在渤海軍區駐地“八大組”找到了父親。“八大組”就是現在的墾利縣永安鎮,曾駐扎著中共清河區(渤海區)黨政軍機關及后勤兵工廠等單位,是渤海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當時人們稱譽這裡為“墾區延安”。王音旋被安排在軍需烈士子弟學校學習。

“我妹妹1948年11月就參軍當了文工團團員,不到13歲。她嗓子好,隨我媽,那嗓子可響亮了。我父親呢,參軍前是小學教員,也喜歡音樂。”王秀雲說。

“1950年,我姐姐和我姐夫金西一起參加抗美援朝,到前線為志願軍演出。”王音旋的小弟弟69歲的王光明對我們說,“1950年,當時的益都縣人民政府,給我們家送了一面錦旗:‘一門三英’,獎勵我父親、我大姐王秀雲和我二姐王音旋。這面錦旗現在青州博物館。”

一生坎坷的王音旋是真正泡在民間,身心感受到了民間的疾苦,而刻在她記憶裡的是唱到人心裡去的民歌。

作為土生土長在齊魯大地的民族聲樂歌唱家、教育家,王音旋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她是扎根沃土的大寫者,對山東民歌的理解無人能及。

她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傳授出來,比如她特別強調民歌演唱中地方語言的運用,她說過,“就山東話和普通話來說,雖然都是北方話,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在四聲上仍有一定的區別,如山東的‘山’字,普通話是一聲(陰平),而山東話是三聲(上聲)。因此,在演唱民歌時,特別是山東民歌,最好是用地方語言演唱,這樣會使人感到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比如,她曾經著文說過山東民歌中的幾個獨特風格的唱法:“舌尖顫音,它的效果猶如‘珠子落盤’之聲,多用在襯詞上,給人以輕巧、別致、歡快、振奮之感,對烘托歌曲的情緒和增強地方色彩均起到重要的作用。這種唱法在山東民歌中很多,如《對花》、《繡荷包》、《五隻小船》等。”

這些已經成為民族聲樂教學上的寶貴財富。王音旋老師走了,但她還活著,活在歌聲裡,活在大家的心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