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功鑄特區 情系深圳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22日09:5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功鑄特區 情系深圳

  今年10月15日,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創辦經濟特區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個偉大創舉。無論是經濟特區的創設,還是經濟特區的發展壯大,都凝結著習仲勛同志的心血和汗水,都得到了習仲勛同志的積極倡導和鼎力支持。當年,習仲勛同志與經濟特區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有著不舍的情緣。今天,深圳經濟特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切緬懷他老人家對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事業的豐功偉績,特別是重溫他為創辦和發展經濟特區所作出的重大歷史貢獻,對於我們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要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具有巨大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創辦經濟特區的重要推動者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習仲勛同志作為當時廣東省委主要領導,思想解放,目光敏銳,視野開闊。他團結和帶領省委“一班人”,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廣東實際,率先向黨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國內外的有利形勢,發揮廣東的特點和人文地緣優勢,讓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的請求,得到中央認可。

  在1979年4月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習仲勛同志明確表示,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廣東經濟難以有大的發展,希望中央“下放權力”,允許廣東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實行單獨管理,可初步定名為“貿易合作區”,以利於華僑、港澳同胞和外商投資,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他的這一建議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並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贊許和支持。鄧小平同志說,“還是辦特區好,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1979年5月11日至6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領中央工作組,赴粵、閩兩地進行考察。同年5月14日,習仲勛、楊尚昆等廣東省領導向中央工作組作了詳細的匯報,提出了試辦進出口特區等初步設想。同年6月6日,廣東省委向黨中央和國務院上報《關於發揮廣東優越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同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正式出爐,也就是廣東干部群眾所熟知和對之充滿感情的“中發(1979)50號文件”。這個文件給廣東、福建兩省在計劃、財政、金融、物價等方面以較多的自主權。特別在外貿方面,允許廣東有權安排和經營自己的對外貿易,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和合資經營等項目,省裡可以自行審批。還確定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3月24日,中央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參加的會議,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至此,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

  回顧經濟特區創立的歷程,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出,正是由於習仲勛等同志的積極建議,才促成了鄧小平同志和中央做出了創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的重要戰略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習仲勛同志無疑是創辦我國經濟特區的重要推動者。

  經濟特區建設的卓越領導人

  習仲勛同志不僅是創辦經濟特區的重要推動者,還是經濟特區建設的卓越領導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由於長期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指導下,實行政治邊防,經濟十分落后,與一河之隔的繁榮香港形成巨大反差。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后,在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認真貫徹鄧小平同志倡導的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堅持不爭論的作法。他多次到深圳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發展特區經濟、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作為特區工作的中心任務。他對深圳經濟特區的指導可以說殫精竭慮,不知疲倦。

  最令我們難忘的是,無論在建立經濟特區之前,還是在建立經濟特區之后,習仲勛同志都對深圳的改革開放寄予厚望,給予指導,充分體現了他領導廣東、深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超前性和卓越性。他主政廣東期間先后於1978年7月上旬和1979年6月兩次視察深圳,其中1978年視察深圳是習仲勛同志來到廣東后首次外出考察。他先后視察了沙頭角、蓮塘、羅芳、皇崗、水圍、漁農村、蛇口等地,足跡幾乎遍及后來的深圳特區。當時主要的問題是舊框框多,許多本來正確的事情也不敢搞、不讓搞。他對當時深圳提出搞小額貿易、過境耕作的請示當場拍板,指示省委有關部門盡快落實。他強調,要搞好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國家法律沒有規定不能搞的,就大膽干,資本主義有些好的方法也要學習。最能體現習仲勛同志對經濟特區卓越領導才能的,就是他當年處理深圳“逃港”事件的方法和智慧。“逃港風”成為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深圳(當時寶安縣)的一個主要社會問題,習仲勛同志認為制止群體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發展經濟,提高群眾生活水平。他認為防范外逃要標本兼治,“標”,是反偷渡外逃的專項斗爭,但這隻能一時奏效﹔“本”,是要對外開放,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盡快縮短與香港的差距,才能穩定人心,有效剎住偷渡外逃風。正是由於習仲勛同志為主要領導的省委制定了正確的政策,妥善處理好“逃港”事件,為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立及發展奠定了基礎,掃清了障礙。

  他高度重視經濟特區的建設,要求大家克服閉關自守的觀念辦特區,省裡專門成立了經濟特區籌備和管理機構,負責特區的規劃和籌建工作。他經常聽取特區負責人的工作匯報,親自過問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規劃制定。當時就確定了深圳經濟特區總面積為327.5平方公裡,分東、中、西三大片,共18個功能區,擬綜合發展工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商業和其他各項事業。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証了深圳經濟特區的健康發展。

  如果說當年鄧小平同志親自圈定的深圳等幾個經濟特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栽下幾株幼苗的話,那麼,三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歷經歷屆市委市政府和全體特區建設者的精心澆灌,這些樹苗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如今的深圳不僅看不到“逃港”現象,而且因為今天深圳人民豐衣足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讓當初逃港者懊悔不已,現在許多深圳籍的香港居民都希望回深圳定居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每當我們倘徉在深圳繁華的街頭,不禁懷念起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習仲勛同志。我們深切地感到,沒有他老人家當年的大力倡議,就不會那麼快地促成深圳經濟特區的誕生﹔沒有他老人家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卓越領導,就不會有深圳今天的輝煌成就!

  發展經濟特區的堅定支持者

  1980年11月,習仲勛同志調往中央工作,先后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作為中央領導集體一員,習仲勛同志對黨的特區事業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對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特別是當經濟特區的發展面臨困難與挑戰的時候,習仲勛同志總是本著鄧小平同志倡導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立足改革開放的全局,滿腔熱情地支持經濟特區,從而成為發展經濟特區的堅定支持者。

  習仲勛同志調往中央工作之時,正值特區建設初期,由於在社會主義國家辦經濟特區沒有先例,所以特區創辦之初,人們還基本沿用過去的思想觀念,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區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的舊體制以及由此形成的舊觀念,在全國引起了不同的反響。同時,辦特區是個新事物,建設者的知識和經驗都很缺乏,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問題。於是,對深圳經濟特區的懷疑甚至否定的聲音也不斷傳出,特區創辦之初爭論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辦特區、特區是不是新“租界”的問題,一些內地來深圳參觀的老干部,把深圳引進外資的做法視為“禍水”,甚至有人說,深圳除了五星紅旗還在,社會主義已經看不見了,特區姓“資”不姓“社”了。1982年1月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同志代表中央到雲南傳達《中央緊急通知》,傳達中央領導同志對中紀委反映《廣東一些地區走私活動猖獗》簡報的重要批示精神,習仲勛同志指出,對於對外開放,“我們不能因為出了問題,就因噎廢食。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關系到我們四化建設成敗的大問題,是個戰略問題”。在雲南調研期間,他仍然關心關注深圳的情況,在不同場合引用深圳的事例來說明情況。1987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習仲勛同志,親臨深圳視察。這次視察他很高興,表示深圳特區的建設出乎意料的好。他還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認真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不斷總結經驗,勇於開拓,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1988年12月、1989年12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習仲勛同志,又兩次來深圳考察。他說,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難免出現某些失誤,但改革的方向必須堅定不移,不能踏步不前,更不能走回頭路。他還強調,特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他還曾高度評價、欣賞深圳的勇於改革開放的精神,稱贊深圳市委市政府班子是個實干的班子,敢闖敢拼。

  習仲勛同志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全力支持,極大地鼓舞了特區建設者開拓創新的熱情和勇氣,從而促進了深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全市總產值僅有1.96億元,人均GDP僅606元。經過10年努力,到1989年已經突破100億元,達到115.66億元。深圳創造了建設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和深圳大學當年建設當年招生的深圳速度,大膽改革,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充分發揮了經濟特區作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窗口”的先鋒作用。1984年1月26日,鄧小平同志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關於深圳“姓社姓資”的第一次大爭論也終於劃上句號。正是由於習仲勛等中央領導同志對經濟特區的關心、愛護和支持,才使得特區建設者從各種非議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區火熱的建設之中,從而不斷推進特區事業向前發展,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由此,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在南中國海邊高高飄揚。

  經濟特區成長的真情見証人

  習仲勛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並沒有選擇待在家裡頤養天年,而是繼續關心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關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關心關注經濟特區事業尤其是深圳經濟特區。習仲勛同志晚年選擇住在深圳,就是最好的証明。他說:“現在我退居二線了,就要在深圳住下去,在深圳恢復我的健康。深圳是我的家,我要看著深圳發展。”

  從1990年9月到2002年,除了在珠海經濟特區短暫住了一陣,整整12年,習仲勛同志都在深圳度過。在深圳期間,習仲勛同志的生活非常規律,每天除了堅持散步以外,身邊工作人員會給他讀至少三份報紙,這當中除《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再就是《深圳特區報》。當時在任或離退休的中央領導同志紛紛前來看望,他都會說“大家共同努力,把深圳建設好”,滿口不離深圳的發展。習老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現在的深圳是生機勃勃、熱火朝天向前發展。他常說:“深圳是小平同志種的一塊試驗田,現在長的苗又壯又肥,這條路是對的,一定要走下去。”1992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對外傳遞了堅定走改革開放、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信號,當時已經在深圳休息的習仲勛同志感到非常高興,特意找了當時深圳市的主要領導談話。他說,現在小平同志支持深圳的改革開放之路,你們有了“尚方寶劍”,要大膽解放思想,堅定地走下去。每到“七一”“十一”或元旦新年,他會專門給深圳市委市政府寫信致賀詞,對特區取得的發展成就表示欣慰,向廣大干部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問候,同時勉勵深圳在黨中央、廣東省委的領導下取得更大成績。這些由習仲勛同志親筆簽名的祝辭、賀詞,有時會刊登在《深圳特區報》上,讓人看后很感動。1999年元旦,他親筆簽名的元旦賀詞發表在《深圳特區報》上,賀詞飽含感情地說:“二十年前,我在廣東工作,帶領省委一班人認真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經中央批准,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建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示范區,十幾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奇跡,對此我深感欣慰。”習仲勛同志晚年很少參加公開活動,但在2000年11月14日,他出席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周年慶祝大會,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參加公開活動。他在一幅贈送給工作人員的書法中寫道:熱愛深圳、服務深圳、宣傳深圳、奉獻深圳。他一直記挂著深圳,連送書法都忘不了深圳。習仲勛同志居深期間對深圳每次講話、指示、題詞,市委市政府都在第一時間向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傳達,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領會,並按照習仲勛同志的要求做好經濟特區的各項工作。

  習仲勛同志多年來對經濟特區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的關懷指導,一直是鞭策、鼓舞特區人民與時俱進、勇創佳績的強大精神動力。深圳經濟特區人民沒有辜負習仲勛同志的教誨和期望,3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發揚特區精神,充分發揮經濟特區“試驗場”“窗口”“排頭兵”和示范區作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探索,迅速實現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巨大歷史性跨越。2012年,全年本市生產總值1.29萬億元﹔進出口總額4667.85億美元,躍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出口2713.7億美元,實現20連冠﹔全口徑公共財政收入4502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82億元﹔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同時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努力改善民生,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精彩縮影和成功典范。

  今天,我們深切緬懷習仲勛同志,就是要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發揚他們無限忠於黨、忠於人民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敢闖敢試的優良品質和光榮傳統,艱苦奮斗,勇於創新,把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深圳經濟特區的更大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在此關鍵時刻,去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出京調研視察的第一站選擇了深圳,提出了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要求。習總書記的囑托讓我們倍感振奮、倍增干勁,深覺肩上責任重大。為此,2013年新春伊始,全市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樹立優良工作作風”學習大討論活動,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精神,以“轉作風、促改革”為全年工作開局破題,以新作風開創新局面,用創新和實干再鑄深圳特區新輝煌。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2013-2015年)》,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領域的改革,在前海開發、商事登記、權力制約、收入分配、基層服務管理方面重點突破,並提出了相應的路線圖、時間表和項目庫。同時我們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固樹立“深圳質量”理念,始終堅持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打造綠色低碳新優勢,開創社會建設新局面,提升文化發展軟實力,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引領作用。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按照“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推進深圳經濟特區各項事業,為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心中共同追求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以更加輝煌的業績告慰習仲勛同志英靈。

  習仲勛同志永遠活在深圳人民心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