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朱佳木:毛澤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問題的探索及其貢獻

2013年10月24日10: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說過:“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就是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展開的,並因為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而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說過去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並不是說一點沒有搞清楚,更不等於說根本沒有搞清楚﹔說鄧小平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說明原先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隻要看看毛澤東有關社會主義的論述就會發現,他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中雖然有不少失誤,但提出和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條件解決或雖有條件而沒有正確解決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為鄧小平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准備和經驗積累。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在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個問題上,頭腦始終是清醒的,認識也始終是明確的,從沒有發生過動搖。他的失誤主要發生在如何促進生產力發展,如何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盡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問題上。然而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所指出的:“因為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 就是說,毛澤東晚年的許多正確思想,往往是和他的錯誤攪在一起的。我們回顧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問題的探索,需要採取科學態度和分析方法,把他探索中的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加以區別和剝離,不因為承認他的錯誤而忽視甚至否定其中客觀存在的正確思想,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為什麼會說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才能更牢固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一、關於社會主義所有制基本建立后,還要不要繼續變革生產關系、調整上層建筑和促進人的思想覺悟的提高

今天回過頭看,毛澤東即使在當年犯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大錯誤中,也有許多正確的有價值的思想遺產。例如,他認為,要使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經濟基礎鞏固,仍然要不斷變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調整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在這種變革和調整中仍然要放手發動群眾,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他雖然錯誤地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但目的不是要取消生產、放棄生產,而是要促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即“抓革命,促生產”。

實踐已經証明,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剝削階級被消滅后,再把階級斗爭作為主要矛盾,靠抓階級斗爭來促生產,不僅促不了生產,相反隻會把生產搞糟搞亂。但是,革命不僅限於階級斗爭,更不是僅指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毛澤東在解釋自己關於“一千年、一萬年以后還有革命”的說法時就講過,他所說的革命,“是講的改變生產關系的革命”,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有矛盾的。”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也反復強調:“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而說到底,改革不就是變革、調整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抓革命”仍然不失為“促生產”的強大動力。事實上,我們今天也在“抓改革,促生產”。可見,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當成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一,正是對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否定了過去那種利用大規模群眾運動進行經濟建設的辦法,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但是從來沒有否定過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定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和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思想,相反,總是強調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要求全黨無論在建設還是改革中都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都要堅持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問題上,毛澤東還提出不能單純就經濟抓經濟、就技術抓技術,而要通過抓思想政治工作和人的覺悟的提高來促進經濟、技術發展的觀點。他說:“我們要教育人民,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集體,為了后代,為了社會前途而努力奮斗。要使人民有這樣的覺悟。” “應當強調艱苦奮斗,強調擴大再生產,強調共產主義前途、遠景,要用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人民。” 為此,他大力推動對雷鋒、大慶、大寨等典型的宣傳,在全黨全社會倡導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的精神和風尚。

在糾正過分看重個人利益、物質利益和忽視人的思想覺悟這一偏向時,毛澤東也產生過另一種偏向。但他關於在社會主義社會不能僅僅靠物質利益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觀點,關於要用思想政治工作為經濟基礎服務並結合經濟工作一道去做的觀點,都被實踐反復証明是正確的,至今仍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鄧小平指出:“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大發揚這些精神。” 他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批評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並針對“八九”政治風波的教訓指出:“建國以來我們一直在講艱苦創業,后來日子稍微好一點,就提倡高消費,於是,各方面的浪費現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麼違法亂紀和腐敗現象等等,都出來了。” 他告誡全黨:“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可見,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要不要抓精神、抓思想、抓政治的問題上,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也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