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國維的“六不”

史飛翔

2013年10月24日14:1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王國維的“六不”

  王國維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時,要求他的學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王國維的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1909年,王國維進入京師圖書館任編輯,后為《國學叢刊》起草宣言,倡言“學術無新舊之分,無中外之分,無有用無用之分。”這表明王國維以純粹學術研究為志業,主張“故欲學術之發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后可。”

  王國維26歲至30歲期間,曾四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但不管他怎樣努力,還是不能弄懂。於是他對人說:“哲學的海洋深不可測。”眾所周知,王國維於《尚書》、《詩經》那是頗有造詣,其精研的深度鮮有人比。但是,王國維每次與學生講解,總是要事先聲明有四五處地方自己還沒有搞懂。語言學家王力回憶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課便是王國維的《詩經》。王力說,王國維的這節《詩經》課,講得很朴實,見解深刻、精辟,且講授方法新穎暢曉,為王力聞所未聞,因而深感受益。但是王力發現,每當碰到某些問題時,王國維卻常以“這個我不懂”一句就帶了過去,有時一節課下來,竟要說好幾個“我不懂”。起初王力不理解王國維為什麼要說“我不懂”,覺得這與其大師的身份太不般配了。后來隨著與王國維接觸的增多,王力才逐漸體會到,這正是王國維治學嚴謹的表現——做學問的人,不懂就是不懂。沒有必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其實,隻要稍加分析,我們便不難發現,王國維先生說的“不懂”並非真的不懂。課后有學生問及他說“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可見,他之所以在課堂說“不懂”,一是出於立言的謹慎,他認為他的見解尚未十分成熟,不宜做結論﹔二是出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論的問題。王國維對待學術的這種嚴肅、認真、謙遜、務實的態度比起今天我們的一些以權威自居,動輒大言不慚,企圖扮演全知全能角色的所謂“磚家”不知要強多少倍。

  王國維生性淡泊,不喜與人交游,在清華時除了教書授課以外,他一般不主動去跟學生談話。從來都是上完課就走人,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鑽進書房潛心研究學術。但是如果有人登門拜訪或致函,不管是求教還是論辯,他從來都是熱情接待,不分名節尊卑,不分老幼貴賤,而且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次,在“歷史學會”的茶話會上,有學生提議辦刊物。王國維馬上站起來反對,說“刊物不必辦,以你們這樣的年齡,應該多讀書,少寫文章,即使寫了,也不必發表”。王國維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時,要求他的學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王國維的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王國維治學嚴謹,但為人卻難免稍顯刻板。王國維與人交往,除了談學問或正事以外,很少與人閑聊,更不會對人講應酬話。如果有人請他看一件古銅器,他看了是假的,就會說“靠不住的”,而請他看的人無論怎麼說這個古器色澤如何古雅、清綠,如何瑩徹,文字如何精致,什麼書上有類似的著錄,並且將這些書籍提供給他做參考,請他再仔細看一下。一般來說,到了這個份上常人都會通融,但是王國維看了以后,仍然會說:“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駁難。

  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時,每日出寓所至研究院必經頤和園。但他每天工作一完畢立即返家,無暇進園游覽。他說:“吾自來處,未窺頤和園。”然而,數年后的1927年,他最終還是走進了頤和園。只是這次他不是游覽,而是一頭扎進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一去不復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