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能文能武”的王纘緒

賈曉明

2013年10月24日14:3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能文能武”的王纘緒

王纘緒(1885-1960)字治易,四川西充人。他曾參加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同志軍”。1908年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與劉湘、楊森同窗。畢業后從事軍政40年。1928年任四川鹽運使兼四川鹽運緝私局長。1932年,王纘緒任川軍劉湘的北路總指揮、第三路總指揮,1936年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1937年成為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出道”后的王纘緒被川軍將士和四川民眾稱為“能文能武”。所謂“能武”,主要還是體現在抗日戰場上。七七事變后,王纘緒將軍率國民政府第四十四軍(編入第二十三集團軍)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1月20日,劉湘病逝於漢口,王纘緒擔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兼任四川省肅清私存煙土督辦公署督辦。自擔任省主席起,王纘緒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改一年四征為兩征﹔肉稅附加,用於補充教育經費﹔查核減免鄉村的壯丁費、草鞋費、軍服費等﹔查辦貪污積案,裁減貪污官吏。他還親自手書制定《縣長守則》、《兵役科干部守則》、《常備隊干部守則》﹔對縣長提出六條要求,一、巡查認真,督促徹底宣傳﹔二、隨時到常備隊點名,嚴查空曠,慰問疾苦﹔三、隨時慰問貧苦壯丁家屬﹔四、依期歡迎歡送出征壯丁﹔五、徹底實行壯丁優待﹔六、嚴厲查辦舞弊人員。他還力主禁煙,提出“肅清私土,絕毒禁種”。不久,王纘緒向蔣介石懇請“辭退主席職務,志切抗戰,請纓出川”,要求再次回到前線指揮戰斗,獲得了同意。辭去省主席后,王纘緒率領部隊先后參加過武漢會戰的江北作戰、隨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后因戰事需要,四十四軍從第二十三集團軍中抽出,與六十七軍合編為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纘緒任該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王纘緒之子王澤濬的第四十四軍和余念慈的第六十七軍。二十九集團軍在抗戰期間作戰英勇,曾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其中第四十四軍第一五○師師長許國璋在戰斗中負傷后自戕殉國,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在激戰中殉國。1940年王纘緒被國民政府加陸軍上將軍銜。1944年3月,第二十九集團軍番號被撤銷,王纘緒升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其子王澤濬的第四十四軍編入第九戰區直屬部隊。

所謂“能文”,主要指的是他一生熱心教育。1933年,王纘緒創辦巴蜀學校(巴蜀中學前身),旨在“創造新興的教學制度,實行新的教育理想”,以改變西南地區落后的教育面貌。經好友兼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推薦,王纘緒聘用教育家周勖成擔任校長,以及孫伯才、康心如、衛楚材、盧作孚、何魯等教育專家主持教務,自任董事長。在抗戰期間,巴蜀學校培育出大批人才,並持續加強學生的愛國教育。對巴蜀學校的畢業生,校方要發放刻有由校董事長王纘緒題寫的“毋忘國恥”字樣的墨盒,以示紀念。

王纘緒1945年任陪都衛戍司令部總司令,同年當選為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任重慶衛戍總司令﹔1948年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武漢行營副主任、重慶行轅副主任、西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職。1949年王纘緒拒蔣去台,同年12月14日率軍起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